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

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性格上的缺陷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

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

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

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

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

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

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

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

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

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21.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论文摘要: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健康、顺利地开展。

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从而构建起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在教师的观念中。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

仅仅解决少部分学生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

认为对心理健康的学生没有必要搞心理辅导。

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

落到实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包括心理辅导教师。

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还有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部分教师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本身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农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耐挫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

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习、认知方面,也来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1认知上的问题。

主要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情感上的问题。

很多中小学生在情感调节上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悲观失望。

情感调节有问题的学生。

对沉重的打击可能无动于衷,而受一次小小的挫折却悲痛欲绝。

这类学生情感淡漠,甚至对同学对朋友对亲人冷漠无情,以至表现为长期情绪低落、忧郁和莫名的焦虑。

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怖等。

3应考综合症问题。

学校、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值过高,学生在考试前后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往往会出现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情绪紧张、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不敏捷、思想混乱、思路不清、再认与回忆发生困难,甚至还有口干、腹泻、恶心、呕吐、痛经、双手发抖、大汗淋漓等现象,严重时会发生晕厥现象。

4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

而且也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但当前农村的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怯于交往,由于人际关系紧张。

带来情绪上的失落和苦闷并影响学习。

5性知识方面的问题。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从小学高年级起。

学生已进入性发育期,生理、心理会有急剧的变化。

来自性本能的驱使。

再加上来自外界的电视、电影、网络、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刺激和影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产生性意识。

出现了接近异性的兴趣和愿望。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们对迅速成熟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于自己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觉得不该这样。

但又不易自制,于是产生恐惧、悔恨等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心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个别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听任性冲动的支配而作出了越轨的行为。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组织体系不健全。

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任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农村中小学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这些组织体系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和层次,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松散型的组织。

工作难于落实到位。

再加上农村中小学由于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设施,连心理咨询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料都没有,更谈不上仪器设备。

由于经费的原因师资得不到培养和培训,专业知识缺乏。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站、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家庭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

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父母关系的不和、离婚、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溺爱、过分严厉,都会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二学校认识偏差一些农村中小学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

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有些学校,为应付检查,甚至弄虚作假,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学生本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些是与遗传、体质、突发事件有关。

大多数情况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

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

或国产期大脑受过损伤、感染、孕妇营养不良、孩子出生时窒息缺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