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针对小学科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呵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只要求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本身就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他们从小就缠着父母问个不停的东西。
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可以参加,这一切都是求之不得的。
这是学好科学课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
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有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
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爱玩造成的。
他们还没有建立最起码的科学实验的规范,我们老师心里要清楚,千万不能误会了这种行为。
越是有这些现象,老师就越要顺应学生,并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多多的表扬他们,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鼓励学生“突发奇想”。
这不正是老师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好桥梁的最佳时机吗?想看就看,想问就问。
“想看”就要琢磨,一琢磨,问题就出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课堂上,探究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做好课堂前测,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科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
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
教师已经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在实验探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才能使实验探究更为有价值。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探究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
四、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
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1、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教师最好课前先把课堂上学生要做的实验做过一遍,并作好记录:什么地方要注意的,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观察的,做到心中有数。
到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就可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2、规范实验操作。
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规范地操作,如温度计、量筒、量杯的使用和读数,操作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探究实验的准确性;再如酒精灯的使用,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具体的使用规则,怎样点火,怎样加热,怎样熄灭酒精灯等等,它会影响的整个实验的安全性。
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直观感性认识。
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决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有量无质”的实验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不大,很不值得。
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更应注重科学实验的效益,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决定学生探究的范围和程度。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首要的是让学生明确实验的课题和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再动脑,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能让学生的实验探究逐渐有计划有条理起来
六、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设计并积极推动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师不能将自身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分离。
要在科学实验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
2、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相互交流
4、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在科学实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的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
对小组实验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应耐心反复的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和操作程序,使学生的实验效率提高;另外在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干预指导。
对于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检查,若他们真正完成了任务,可以让该小组成员帮其他组完成任务。
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同增长
七、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养成科学探究好习惯。
在发言时不能只顾自己的自我表现、而不顾他人(老师和同伴)的意见。
要学会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质疑,“交流质疑”是科学课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
科学质疑是带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一个实验的解释、对一个现象的描述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的。
有了个人的主观认识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也就有了争论有了质疑,所以,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
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
他们会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
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八、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
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
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
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