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是由日本在1964年建设,东海道新干线使铁路这一夕阳产业重新焕发活力和光彩,不仅缓解了日本经济发达地区的陆上交通运输压力,还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由此开始了世界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2008年8月1日,我国正式开通了第一条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并且技术水平很高的高速铁路,它就是京津城际铁路。
从此以后我国在修建高速铁路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发展迅速,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
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京津冀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的疏散北京非首都的功能[1]。
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交通道路为主要轴线,直到2020年,才算是可以使京津冀组成一个1小时的交通圈。
预期到2030年才能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框架的城际铁路交通路线网络。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这不仅在交通运输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京津冀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京津冀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就非常有必要。
1.2研究意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推动。
早在古代社会,交通运输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也给与了沿线城市发展经济的好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大物博,需要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方式来解决各区域之间密切联系与来往的迫切需求。
高速铁路以它运行速度快的优势极大加强了各地区联系,不但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地域观念和时间观念,还促进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1.3研究内容首先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分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四个部分;其次是理论基础,主要讲的是与高速铁路和区域经济相关的理论知识;再次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高铁发展状况,以及京津冀地区发展情况的比较和总结;然后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深入详细的分析了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最后通过前五章的分析研究来对京津冀高铁经济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并对这篇文章进行总结说明。
1.4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
本文查找了关于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的影响、高速铁路发展状况、京津冀高速铁路发展的大量文献资料,以便对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图表分析法。
本文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使文章内容更加的清晰明了,也更具有说服力。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京津冀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效应的影响。
第2章理论基础2.1高速铁路概述京津冀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圈,本章以图表分析法重点研究京津冀的区域经济和高速铁路的发展状况。
2.1.1高速铁路的定义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基础设施设计速度标准高、可供火车在轨道上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列车运营速度在200km/h以上。
高速铁路的定义在各国和各时代都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国家铁路局的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时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2.1.2高速铁路的基本特点高速铁路主要有一下特点:(1)高速铁路很平顺,主要是为了确保行车更加平稳更加舒适,高速铁路钢轨都是无缝衔接,这样也就保证了高速铁路轨道的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行车轨迹基本都是直线的,即使有弯道半径也非常大,安全性能也非常高。
(3)建设高速铁路过程中优先选择隧道并且搭建大量高架桥梁,使高速铁路更加平稳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
(4)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和接触网比普通铁路更优化,这样高速铁路的车速和平稳性、安全性更高。
2.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2]。
区域经济受多个方面影响,地理位置,政治决策,各种资源等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3章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3.1京津冀区域概述京津冀是我国以首都为中心展开的经济圈,它是由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和河北省以内的11个地级市组成。
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3]。
形成以北京、天津和滨海新区为轴,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宁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大格局。
京津冀处于中国地区坏渤海的重要中心位置,经济影响力极大,京津冀地区在元朝明朝清朝就是一家,在悠久的历史中,它的地位一直保持不变,且依旧活跃在中国北方。
3.2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数据,并选择重要方面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指标和发展指标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评价,以达到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
3.2.1国内生产总值(GDP)(1)GDP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4]。
表3-1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GDP(单位:亿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北京市11115 12153.0314113.5816251.9317879.419800.812133.8323014.5925669.1328014.9天津市6719.017521.859224.4611307.2812893.8814442.0115726.9316538.1917885.3918549.19河北省16011.9717235.4820394.2624515.7626575.0128442.9529421.1529806.1132080.4534016.32总和33845.98 36910.3643732.352074.9757348.2962685.7766478.9169358.8975624.9780580.45图3-1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GDP趋势图通过分析表3-1和图3-1可以看出,从2008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经济总体上保持着持续稳定的GDP增长速度,2017年北京GDP为28014.9亿元,增长了9.14%,在京津冀地区发展相对较快;天津市GDP为18549.19亿元,增长率3.71%,增长速度相对低缓,且在京津冀地区发展最慢;河北省GDP为34016.32亿元,增长速度为6.0%,GDP总量相对较大。
201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6.9%,京津冀地区GDP在2017年的增长速度为6.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过低导致京津冀地区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5]。
表3-2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单位: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北京市64491 66940 73856 81658 87475 94648 99995 106497 118198 128994 天津市58656 62574 72994 85213 93173 100105 105231 107960 115053 118944 河北省22986 24581 28668 33969 36584 38909 39984 40255 43062 45387图3-2 2008-2017年京津冀地区人均GDP趋势图通过分析表3-2和图3-2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均GDP逐势上升,由此表明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017年北京市人均GDP为128994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最高;天津市人均GDP为118944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居中;河北省人均GDP为45387元,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最低。
自2008年起,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均GDP在京津冀地区人均GDP中交替领先,但在总体上两市的人均GDP差别不大,都在持续增长且保持着相近的人均GDP数值,虽然河北省在GDP总量上遥遥领先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但在人均GDP上却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且差距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大,由此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经济落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率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使得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不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3.2.2产业结构(1)北京市产业结构表3-3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表3-4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构成(单位:%)图3-3 2008-201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图通过分析表3-3和表3-4以及图3-3可以看出,北京市2017年第一产业占比为0.43%,且从2008年到2017年北京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一直都处于低水平,几乎都低于1%,且趋向于0,由此可以表明,第一产业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2626.4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326.76亿元,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23.63%逐渐下降到19.01%,说明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虽保持着持续稳健的增长速度,但第二产业的所占比却在逐年下降,由此可以表明,北京市的传统工业正向着周边地区转移发展优化;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8375.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567.76亿元,增加了近2.7倍,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75.36%增加的2017年的80.56%,可见在这十年之间北京市的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也由此可以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行业为主,且在京津冀地区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2)天津市产业结构表3-5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第一产业122.58 128.85 145.58 159.72 171.6 186.96 199.9 208.82 220.22 168.96第二产业3709.783987.844840.235928.326663.827275.457731.857704.227571.357593.59第三产业2886.653405.164238.655219.246058.466979.6 7795.188625.1510093.8210786.64表3-6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结构构成(单位:%)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第一产业 1.82 1.71 1.58 1.41 1.33 1.29 1.27 1.26 1.23 0.91 第二产业55.21 53.02 52.47 52.43 51.68 50.38 49.16 46.58 42.33 40.94 第三产业42.96 45.27 45.95 46.16 46.99 48.33 49.57 52.15 56.44 58.15图3-4 2008-2017年天津市产业结构变化图通过分析表3-5和表3-6以及图3-4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122.58亿元到2017年的168.96亿元,天津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1.82%逐渐下降到0.91%,由此可以表明,第一产业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小;天津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3709.7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7593.59亿元,增加值翻了一倍,天津市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55.21%逐渐下降到40.94%,天津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2886.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86.64亿元,增加值翻了近三倍,天津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所占比从2008年的42.96%逐渐增加到2017年的58.15%,由以上数据可以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虽然第三产业在持续上升,但仍未达到完全依靠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积累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且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远远落后于北京市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