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喘嗽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诊疗方案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诊疗方案注:本诊疗方案增粗并下划横线部分内容为与国家诊疗方案区别内容。

一、诊断中医病名:肺炎喘嗽西医病名:肺炎、支气管肺炎(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2.5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表1:不同年龄期小儿CAP病情严重度评估年龄期轻度CAP 重度CAP婴幼儿腋温<38.5℃腋温≥38.5℃呼吸增快,但<70次/分RR≥70次/分(除外发热、哭闹等因素影响),胸壁吸气性凹陷,鼻煽、紫绀、间歇性呼吸暂停、呼吸呻吟正常进食拒食年长儿腋温<38.5℃腋温≥38.5℃呼吸增快,但<50次/分RR≥50次/分(除外发热、哭闹等因素影响),鼻煽、紫绀、呼吸呻吟无脱水征象有脱水征象(二)中医证侯诊断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可见泡沫样痰或喉间痰嘶,咽不红口不渴,面色淡白,纳呆,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声高息涌,胸膈满闷,咽红肿,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宁,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3.痰热闭肺:发热,有汗,咳嗽,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4.毒热闭肺:壮热不退,咳嗽剧烈,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急喘促,喘憋,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胁满,胸膈满闷,张口抬肩,鼻孔干燥,面色红赤,口唇紫绀,涕泪俱无,烦躁不宁或嗜睡,甚至神昏澹语,呛奶,恶心呕吐,口渴引饮,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洪数,指纹紫滞。

5.痰浊壅肺:低热起伏不定或无热,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厚,指纹色淡或紫滞,脉滑细。

6.肺脾两虚:咳嗽日久,咳痰无力,痰稀白易咯,气短,喘促乏力,动则喘甚,低热起伏,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自汗,纳差,口不渴,便溏,病程迁延,反复感冒,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无力或细弱,指纹淡。

7.阴虚肺热:咳喘持久,时有低热,手足心热,干咳,痰量少或无痰,咯痰带血,面色潮红,口干、口渴欲饮,神疲倦怠,夜卧不安,形体消瘦,盗汗,便秘,小便黄少,病程迁延,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室内换气(注意避免穿堂风)。

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常翻身以减少肺淤血。

2.保证营养保证饮食,供给容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

应尽量不改变原有的喂养方法,采用少量多餐。

适当饮水,保证适量液体入量。

3.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合并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一般可用鼻管,氧流量0.5-1L/分,重症可用面罩吸氧,氧流量2-4L/分。

4.液体管理:保证适当的液体供给,按生理需要量的80%给予,脱水者按照不同程度,按照累积损失量的2/3进行补充。

但要注意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短时间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分型论治(常证辨证内服中药汤剂)(1)风寒闭肺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代表方剂:华盖散加减常用药物宣肺透表:炙麻黄、桂枝、白芥子、桔梗温中化痰:法夏、干姜、细辛、款冬花、白前敛肺止咳:白芍、五味子、乌梅基本处方:麻黄、白芍、桂枝、细辛、炙甘草、干姜、五味子、法半夏、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加减法:咳嗽重者加杏仁、炙杷叶;痰涎壅盛者加浙贝、紫苑;胸闷腹胀者加前胡、枳壳。

(2)风热闭肺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代表方剂:银翘散或麻杏石甘汤常用药物止咳平喘:炙麻黄、桔梗、杏仁清肺热:生石膏、黄芩、鱼腥草、苇茎、连翘化痰止咳:浙贝母、瓜蒌、甘草、枇杷叶、前胡基本处方: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或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加减法:热势较高者加栀子、黄芩;咳嗽重者加炙杷叶、前胡;痰多者加浙贝母、瓜蒌。

(3 )痰热闭肺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平喘代表方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常用药物清肺化痰:鱼腥草、苇茎、黄芩、生石膏止咳平喘:麻黄、杏仁、橘梗、贝母、半夏、胆南星、海蛤壳泻肺逐水:葶苈子、大枣、桑白皮、前胡基本处方: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葶苈子、大枣加减法:偏于热者,加栀子、竹叶、黄芩;喘甚者,加沉香。

(4) 毒热闭肺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物清肺化痰:鱼腥草、苇茎、黄芩、生石膏化痰止咳:莱菔子、苏子、白芥子、橘梗、前胡基本处方: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减法:高热持续不退者,加栀子、黄芩;痰涎涌盛者,加青礞石、葶苈子、鲜竹沥、天竺黄、胆南星。

(5)痰浊壅肺治法:温肺华饮、平喘止咳代表方剂:三拗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小青龙汤合四逆汤常用药物:降气化痰:莱菔子、紫苏子、芥子化痰止咳:款冬花、紫菀、前胡、白前燥湿化痰:法半夏、茯苓、陈皮温肺化痰:细辛、干姜基本处方:麻黄、杏仁、甘草、陈皮、茯苓、法夏、苏子、芥子、莱菔子、芍药、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熟附子加减法:喘憋者,加白果;痰壅者:加僵蚕、川贝;纳呆者,加炒山楂、鸡内金。

(6)肺脾两虚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代表方剂:人参五味子汤常用药物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大枣、甘草敛肺止咳:五味子、乌梅、白芍润肺止咳:麦冬、百部、百合基本处方: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加减法:痰涎清稀者:干姜、细辛;咳嗽重者:炙百部、炙杷叶;汗出多者:防风、黄芪。

(7)阴虚肺热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常用药物养阴润燥:沙参、麦冬、玄参、玉竹、百合、天花粉辛润清肺:桑叶、贝母、百部、白扁豆基本处方: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甘草)加减加减法:骨蒸发热者: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痰粘难出者:川贝母、鲜竹沥;咳嗽重者:炙杷叶、五味子。

2.辨证使用中成药中成药针剂①双黄连粉针:6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中静滴,每天1次。

肺炎喘嗽病性属实热证,如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均可选用。

②炎琥宁注射液:4-8mg/kg·d,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中静滴,每天1次。

肺炎喘嗽病性属实热证,如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毒热闭肺证均可选用。

(三)中医特色外治法1.中药药液贴敷腧穴治疗按分期、分型辨证选穴,及选用不同药液,每次贴敷40分钟至1小时,日一或二次,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1)肺炎常证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型,辨证选取肺腧、定喘、天突、膻中等穴位,若有发热可加选大椎穴。

药液选用配制的肺炎合剂(2)肺炎常证如风寒闭肺、痰浊壅肺型,辨证选取肺腧、定喘、天突、膻中等穴位,药液选用院内专科制剂止嗽散合剂。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肺炎急性期,如风热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等实证。

采取中药直接贴敷穴位的治疗方法。

辨证选穴:肺俞、定喘、天突、膻中等。

药选如意金黄散:天花粉50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g,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g。

将上药干燥后共研极细末备用,用时和陈醋调成稠糊状,制成每枚如硬币大小,外敷选定穴位,每次贴敷40分钟至1小时,日一次,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3.中药擦浴适用于小儿肺炎急性期症见高热持续不退,面赤无汗者,体温≥38℃。

热证选用单味青蒿煎剂,寒证选用单味生姜煎剂。

方药煎煮2次,药汁倒入浴盆加入温开水至5000ml,保持药液温度于35℃-39℃,将小儿放入浴盆,泡洗全身15-30min,2次/日。

4.红外线超短波适用于小儿肺炎恢复期,肺部湿啰音久不吸收或胸片肺部阴影吸收不良者。

本法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和加速炎症介质的清除。

操作时患儿取俯卧位或骑椅位,暴露背部皮肤,红外线超短波照射局部皮肤,20分/次,1次/日,3次为1个疗程。

5.罐法适用于小儿肺炎罗音难以吸收者。

本法具有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祛除病邪、双向调节的作用。

患者取俯卧位,将枕头垫于患者胸部,操作者站在患者一侧,在背部涂一层液体石蜡或凡士林。

取大小合适的火罐,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裂痕,用止血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用闪火法在罐内闪动一周将罐吸附在患者背部,待火罐吸住皮肤后,拔罐者手扶罐体在患者背部上下推动。

肺俞、阿是穴(听诊罗音难以吸收部位),留罐5~10分钟,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按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每周二到三次。

(五)预防调护1.注意气候变化,居室宜空气流通,室内要禁止吸烟,保证适宜湿度,阳光充足。

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通风。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酸甜及鱼虾等海鲜食物。

3.初春为感冒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带小儿到公共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