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描写母亲的现代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精选描写母亲的现代散文:感谢您,我的母亲在这之前,我经常问母亲,妈,我从哪里来啊?她经常和我开玩笑,不是说充话费送的就是说从垃圾堆捡来的,这些答案让我并不满意。
无论前一天晚上我和妹妹把家里面造的有多脏多乱,第二天中午我回到家,家里又变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慵懒的我立马想躺到床上安安静静的睡一觉,这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回家就知道睡,你吃饭不?你饿不?你咋这么懒了?起不起来?”我满口答应,然后趁她去洗拖把的时候,二话不说直接跑去吃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吃完就睡,我安心地看见她从卫生间出来。
这个时候,老妈又开始喊:“起来洗锅去。
”有时候我就装睡,老妈只好无奈地洗锅去。
我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洗的时候骂骂骂,洗完就完事拉倒,她心情还是好好的去看电视,我喜欢她这么迁就我。
刚刚好赶上我青春期,她呢也快更年期了,有时候和她说说话就能吵起来,有时候关系好的就和朋友一样。
每次买来西红柿我就蹑手蹑脚的去冰箱里面拿,吃完赶紧跑,当老妈问起来的时候,我串通妹妹一起说没吃,我妈差点以为家里面闹老鼠。
她每次在我耳边吹风,“你好好学啊,”“好好学!”“好好学啊!”我都快疯掉了,这么絮叨。
老妈浓眉大眼的,生完妹妹发福了一段时间,现在腰上的游泳圈还是跟随她不离不弃。
我妈最开心的就是每次接电话的时候,我就装作很大人的样子,装腔作势地喊:“海燕呐~谁又找你了呢?”她每次瞪完我,就很开心的接电话,一天就和个小娃娃一样,脸是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我老妈是又可爱又老套,一张照片能让她笑的像小孩子,一句话也能让她哭的泪如雨下,就这么简单的女人,却是我一生的世界,my mother,l love you.精选描写母亲的现代散文:回忆我记忆中的母亲母亲走了。
母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忘记您?母亲走了。
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叫一声母亲,也再没有人喊我们一声儿子和女儿了。
想起从今以后,回家时,母亲再也不会坐在门前石头上翘首等候;离家时,再也看不到母亲蹒跚的身影和慈祥的目送,不禁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母亲生于1927年除夕,她常说她赚了,一夜得两岁,话语间流露出与生俱来的幽默和乐观。
母亲一生贤惠善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善待邻里。
母亲一生共养育5个子女,3个孙子,9个外孙,并把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孙身上。
我们感动于母亲的善良,感动于母亲的勤劳,感动于母亲的坚强,感动于母亲的宽容,母亲深深爱着我们,我们也深深地爱着母亲。
“皓月经天懿德长存带子成人慈母爱,高山流水芳名永在望夫守道令妻心”,这副哥哥写的挽联,就是母亲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妻子,母亲是合格的。
对于父亲,母亲唯命是从,逆来顺受,极力维护父亲的权威。
母亲温柔如水却又坚强如钢。
父亲52岁时病重,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她悉心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因为家里穷,煮的粥水多米少,一边是病重的丈夫,一边是饥饿的孩子,母亲把饭粒分到左边心里疼,分到右边心里也是疼。
孩子们自觉地舀起表面的粥水,把不多的饭粒沉在锅底留给了父亲。
看着懂事的孩子,母亲又流泪了。
父亲患病期间,母亲独自一人,爬山涉水为父亲采摘草药,一走就是十几里,风雨无阻,埋头于荒山野岭,辗转于密布的荆棘中。
突然,看见一个新起的坟冢,母亲本能地撒腿就跑,但她马上又坚定地转身,因为那里有父亲需要的草药。
爱与责任让母亲变得强大和无畏。
母亲对我们说,那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会感到累,也不觉着饿。
父亲走后,母亲一边收拾剩下的草药,一边默默流泪,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
父亲临终前,嘱咐母亲千万别丢下我们。
母亲说,我把所有的爱给孩子们都还不够,怎么能舍得走开!----这是母亲的承诺,那年她50岁。
为了这个承诺,母亲起早贪黑、犁田耙地,烧茶做饭、洗浆缝补,像一头老牛一样艰难负重,不离不弃地撑起了这个家。
如今儿孙们都身心健康、知书识礼、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亲爱的父亲,母亲信守承诺,照顾了您和我们,今天我们把母亲托付给您,希望您好好照顾母亲,也好好照顾自己。
作为妈妈,母亲是合格的。
父亲生前非常节俭,一般都不主动给子女们钱。
每次哥哥出门前,总是等着见了母亲才走。
而母亲总是千方百计给他一些盘缠,她告诉哥哥:穷家富路。
在母亲弥留人世的最后一个月,哥哥日夜陪伴,母亲告诉我,哥哥心里很苦。
这几日守灵,凌晨三点,哥哥抚抱棺木,深情倾诉,失声痛哭,长泣不已。
母亲是哥哥感情的最后依靠,依靠崩塌了,哥哥的泪腺跟着崩塌。
对于3个姐姐,母亲关爱有加。
当年因为家庭的变故,姐姐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生活都过得并不很好,母亲对此耿耿于怀,想方设法给姐姐们一些帮助。
年前给姐姐们准备年货,是母亲的惯常做法。
帮助姐姐们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治好三姐的头痛病......这些都是母亲的心愿和牵挂,母亲很自然地把这份牵挂传给了哥哥。
如今,在3个姐姐的共同努力和哥哥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了却了母亲的第一个心愿。
母亲甚是欣慰。
母亲,您放心!三姐的病,哥哥和我一定全力以赴帮她治好,我们兄弟姐妹也一定会更加相亲相爱。
过去母亲和姐姐们相依为命,母亲带着姐姐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盖起了现在这个老屋----我们共同的家。
如今,母亲走了,我们的家在哪里?往后的每一个春节,再也不会有人催我回家贴春联,家乡也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变成了故乡。
回忆越来越多,而回去却会越来越少。
母亲对三位姐姐的爱之深,以及三位姐姐爱母亲的情之切,皆无以言表。
这几天,三位姐姐终日以泪洗面,反复哭诉“母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忘记您......”令人肝肠寸断。
疼爱小儿子,也许是所有母亲的天性。
对我,母亲给了无穷的爱。
年幼时我失去父亲,是哥哥和母亲一起,把我拉扯成人。
从小我便成了母亲心尖尖上最疼爱的那个,一直不离母亲左右。
到了入学的年龄,我要到光村去读书,母亲虽然万般不舍,但她知道读书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有多重要,所以,周日她含泪把我送到村口,周五她又含笑在村口等我回来。
有一次,我在镇里买了块蛋糕,托村里人带给母亲,因为我知道母亲从未吃过。
而这块小小的蛋糕,竟幸福了母亲的一生,甜蜜了母亲一生,也让母亲向乡亲们炫耀了一生。
这就是母爱。
给了我们整个海洋,却觉得只是一粒水珠。
而我们给予母亲的,不过就一朵鲜花,她便觉得拥有了整个春天。
上中学的时候,母亲从偏僻的农村到海口照顾我和侄女,目不识丁语言不通的农村妇女,要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学会过马路、买菜、做饭,其实是极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母亲做到了。
那年她65岁。
作为奶奶,母亲是合格的。
她溺爱着孙辈们,笑也是爱,忧也是爱,她的幸福就是看着孙辈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一定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定要善良正直,要自食其力。
她这样要求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她的后代。
这是我们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外婆,母亲是合格的。
9个外孙几乎是吃着外婆的饭长大,靠在外婆的背上度过童年的。
外婆于他们,是至亲至爱。
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外孙们彻夜陪伴,捶背、洗澡、换衣、去痰,照顾备至,他们用爱延续着母亲一天又一天的生命。
母亲笑了,他们笑得更开心;母亲痛了,他们的心更痛。
如果可以,我们何尝不想每人分给母亲几年的时光,母亲在,家才会有温度,母亲在,家才会完整。
作为邻里,母亲是合格的。
母亲热情好客,人缘极好。
每年春节,母亲都会在老家小住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好多乡亲来家里聊天。
开心时,母亲笑得如孩子一般;伤心时,母亲感同身受陪着落泪。
春节前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村头的孤寡老人要给一瓶油,一袋米;村尾的大妈小姨要给一条鱼,一只鸡;对门的邻居要给一些糖果、饼干等。
母亲把家里的年货摆了又摆、分了又分,做她认为雪中送炭的事。
年年如此,忙得不亦乐乎。
我总是笑她----快赶上民政局长了。
母亲极善于与人相处。
她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没有和人发生过任何矛盾,没有人说过她的长短。
她总是教育我们,让人过后得便宜。
在她千古的这几天里,村里和周边村庄的乡亲们,一批又一批自发前来吊唁,回忆母亲点点滴滴的往事,情真意切,让人动容。
母亲是普通的。
她是普通农村中的一个普通妇女,她没有文化却很懂道理,不知道什么叫道德,却明白为人的底线。
所以,在我们心里,母亲是伟大的。
也许在别人眼里,母亲是因为我们而骄傲,其实我们知道,我们是因为母亲而骄傲。
她撑起一个艰难的家,给了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爱,温暖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西山月落思亲泪,南岭春晖念母恩”。
亲爱的母亲,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永远不会忘记您!精选描写母亲的现代散文:母亲午后的阳光有些斑驳,墙的色泽有些旧了,母亲坐在一把残破的椅子上,拆着电线丝。
那些是哥哥从工地捡回,母亲说,那些拆下来的铜丝可以卖钱,粗的可以卖到二十多元。
我没有帮她拆,只是陪她坐着,耐心地听着她的唠叨。
母亲的头发早已斑白,有时,我想从她的发丝里找寻几缕黑发,都有些困难。
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哥哥遗传了母亲的少年白发,后来问起,才知,哥哥是遗传了父亲,而母亲的白发是年轻时的一夜白头。
母亲的命有些苦,在她成长的年代,家里很穷,除了我的爷爷,家里没有其他男丁。
母亲是家里的老大,有两个妹妹。
为了承担起家的责任,母亲初中未毕业,就回了家。
小时候,我常常听两个姨妈说起,母亲是如何从像米汤一样的粥里,捞起稀少的米饭,给两个妹妹,而她只喝盛下的米汤。
我出生不到两岁,亲生父亲病逝,母亲再嫁。
如今都还有乡亲问母亲,当初为何嫁了我现在的父亲。
因为我现在父亲的坏脾气是我们村里人人都知的。
这天,我也和母亲聊起了这些。
她说,那时家里穷,她又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谁愿意再娶她呢?我现在父亲的坏脾气,的确很难让人容忍,小时候,我为此还离家出走过两次,可是,我的母亲却一步也未离地忍了二十几年。
大约我四岁,我的奶奶去逝。
我爷爷是个不管事的人,一家重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说,奶奶临终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嘱咐她,“家里只有一百元,灶台上的那口锅破了,你要记着买新的;坛子里的米没有了,你要记得买两斤;地里要播种了,你也要记得去买种子......”母亲至今也不能忘记,奶奶是如何用最后一口气帮她安排完了家里最后的一百元,也是在那一夜之后,母亲白了头。
自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每天都很忙碌。
幼年时,我最盼望雨天,因为只有下雨时,母亲才不会出门劳作,而我才能见到她的身影。
当我和哥哥慢慢长大,相继成家,家里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茅草屋变成了小青瓦,到现在的楼房。
家里的顶梁柱,早已换成了哥哥,可是,我依然看到母亲每天都很忙碌的身影。
每次回家,我多希望母亲安静地陪我坐坐聊聊,可她总说,“黄瓜地里的草要除了,丝瓜秧也要施肥了,我还有些种子没播呢。
”很多时候,话还未说完,她的身影就已经在菜田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