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HAN Bin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Kunming Yunnan 650111, China)
Abstract: Anti poverty is a worldwide difficulty. Many countries carried out lots of exploration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solve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people. We analyze the mod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Yunnan and point o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Now it includes whole village advancement, mode of industry relocation, mode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abor force transfer after training model, on the whole village, and so on. Considering on these modes, there exist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at the coverage is small,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elf development ability is not valued, stimulate the people's initiative. At last, we put forward proposals such as that we should help the poverty population restores their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implement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policy.
·119·
2014 年第 6 期
域呈现出点、 线、 片的特点, 既有点状贫困户, 又有 沿江分布的线状贫困带, 还有集中连片的贫困片区, 扶贫攻坚的难度大。 是生态环境恶化与基本生存条件 困难共生, 贫困面大与返贫率高同在, 扶贫成本高与 投入标准低并存的综合性贫困问题。 云南省的贫困既 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自然生存条件的限制, 加之投入 有限、 开发受限导致发展仍然较为滞后。 一方面基础 设施的差距是发展滞后的外部因素。 具体表现在基础 设施滞后、 社会事业薄弱、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等 诸多方面。 目前有限的扶持资金对于改善较为偏远、 恶劣的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非常困难, 在水、 电、 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滞后, 严重影 响了区域的可进入性, 阻碍了与外界物资、 信息、 资 本和人才的交流。 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素质的低下是 发展滞后的内部因素。 隔绝闭塞的生存方式阻碍了人 口素质的提升。 一是因为历史因素人口素质偏低, 而 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 甚至躲避教育, 文盲人 口比例大、 失学辍学严重等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贫困 人口多居于极为偏远地区, 大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状态, 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种植业、 养殖业, 由于实用技术培训少致使获取知识、 信息的机会不 多, 也增大了科技推广难度, 生产技能无法获得拓宽 和提高, 导致人员交往、 物资交流、 商品输出和劳动 力转移更加困难, 严重缺乏增收就业的素质和能力。
。 除去对人口较少民族 的整族帮扶外, 针对未单独划分为民族的人口数量较 少、 极端贫困的群体,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争取国家专 项资金支持、 制定特别优惠政策、 动员全社会参与, 使被扶持群体在短时间内尽快摆脱贫困。 如云南省富 宁县山瑶和丘北县僰人的扶贫开发, 由于先后得到省 委和中央领导的批示, 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数亿元, 在近五年的时间内迅速摆脱极度贫困。 但这种模式毕 竟是一种救济式的扶贫, 只适合整体特困群体, 后续 发展的各种措施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而且在实施过 程中, 一方面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比较大, 另一方面 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广泛、 资金数目大、 项目多, 如果 监管不力, 扶贫资金有可能被挤占、 挪用。
关键词: 扶贫开发; 贫困政策; 区域经济; 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4)06-0119-04
China's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Summary and Reflection
产业扶贫模式、 异地搬迁扶贫模式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等扶贫发开实践过程中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 指出目前
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 政策滞后, 对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重视不够, 贫困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足等诸
多问题, 最后提出了实施多维系统政策、 恢复和提升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等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
50111)
摘 要: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 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制定和实施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困人口
的发展问题。 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扶贫开发的政策和理论演进, 以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省份云南为例, 对整村推进模式、
贫困人口方面发展基础条件受限, 自然环境恶 劣、 交通闭塞、 信息交流不畅、 生态环境问题频发, 同时缺乏脱贫致富的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文化 素质偏低, 增收渠道单一。 因此必须依靠一定的倾斜 性和导向性的外部扶贫模式才能加快改变贫困落后的 局面。 文章就云南的扶贫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是当前 云南乃至西部大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整乡推进、 整族帮扶是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 为了解 决集中连片贫困区域、 人口较少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 和特殊贫困区域的发展问题而实施的扶贫举措。 2010 年怒江州独龙江乡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试 点乡镇, 之后独龙族又被列为整族推进的重点帮扶对 象, 2013 年底云南集全省之力, 开始实施推动怒江 州“整州推进” 的扶贫开发新形式。 该模式优点在于 通过资金和资源的集中可以在短期内使得贫困地区的 基础设施、 生产生活条件及产业的发展等发生明显的 提升。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云南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 资金 52 亿元, 完成了近 2100 个村委会和 2.5 万个贫 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 有近 150 万户贫困农户直接受 益, 极大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新农村 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贫困
。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 人 地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非农 就业人口比例, 需要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 训。 由于这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 缺乏外出 就业的劳动技能, 自身又没有能力支付再就业培训的 相关费用, 就需要政府来扶贫, 进行劳动力转移培 训。 云南省一直在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来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2 年怒江州劳动力培训转移共 5900 人,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 394 万元。 劳动力转移培 训加快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加快了县域经济 的发展。 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贫困人口素质提 升难, 很难满足用工单位需求。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 文化教育发展落后, 贫困人口素质普遍较低, 而且长 期处于封闭环境中, 缺乏分析、 应用和转化信息等外 界交往的能力, 而现有培训覆盖人口比例低、 培训机 会少, 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导致受训劳动力数 量少, 而且符合用工单位要求的更少, 很难满足大量 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 产业扶贫形成了贫困家庭增加 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缓解了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 的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危机,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十 五和十一五期间, 云南省共投入扶贫财政贴息资金 8.4 亿元, 引导扶贫项目贷款 94 亿元, 共扶持龙头企 业 251 家, 帮扶 240 万户农户, 带动发展种养殖业和 农产品深加工等, 农户户均增收超过 1100 元。 该模 式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有限, 产业 结构难以调整, 贫困农户自我增收能力仍然较弱。 一 是无法形成规模。 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 产业小而 全, 难以形成现代化农业、 规模化经营, 对群众的增 收推动有限。 二是农村龙头企业小而弱, 缺乏专业化 合作组织, 且大部分企业缺乏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管理经营落后。 三是项目可持续性差, 缺乏后续科学 有效管理和支撑资源。
。 异地搬迁扶贫模式通过直接、 有效的改善生存发展自然条件严重受限的群众的聚居 条件, 加快了贫困地区的家庭整体脱贫, 有利于根本
上改变贫困现状。 近十年来云南省将山区、 半山区失 去生存条件的近 20 万群众搬迁至河谷沿线、 交通沿 线, 全力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较好的保护了生态 环境, 促进了人口的合理分布, 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 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有效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生存发展 的矛盾。 该模式存在主要问题是: 一方面异地搬迁之 后土地紧张、 财政投入有限、 培训资金和培训机会缺 乏, 导致缺乏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而移民不适应生 活习惯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也导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没有实现脱贫增收的目的; 另一方面移民与原住民由 于资源重新分配和竞争加剧, 更加增加了脱贫致富和 社会稳定的难度。
·120·
面大、 自身投入能力差而导致扶贫效果有限, 特别是 深度贫困人口发展基础薄弱, 靠常规扶持和局部投入 很难彻底摆脱贫困。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资金 严重不足, 投入资金和项目覆盖面仍然难以适应扶贫 开发的实际需要。 每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 15-20 万元, 远远满足不了项目村的建设所需。 二是 当前已完成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虽然改善了一些基础设 施, 但未能建设可持续增收的产业, 后期的发展由于 缺乏资金而陷入困境。 三是缺乏项目后期维持所需的 财力、 物力和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