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涵盖了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通过地基、空基、天基观测系统综合集成,全面获取()等相关领域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信息.( ABCD )A 、大气 B、陆地 C、海洋 D、空间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基本原则是(ABCDE)A 需求牵引 B综合统筹 C协调发展 D突出重点 E开放合作3.《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15年,形成地基、空基和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观测要素(AB)基本满足数值预报服务需求。

A时空分辨率 B 准确度 C及时率4.《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15年基本建立观测信息获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观测数据()和观测产品(ac)基本满足预报服务需要。

A可用率 B 及时率 C 正确率 D 准确率5.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20年,完成基准气候观测布局,实现气候区全覆盖,形成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综合观测能力,观测准确度达到(c)技术要求。

A WMOB WOMC GCOSD GOCS5.《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到2020年, 完成灾害易发区局地天气雷达布局,自动气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重点区加密,基本消除气象灾害(c)。

A.预警盲区 B 警报盲区 C监测盲区6.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从功能结构上由观测信息获取业务、观测信息传输业务、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和技术保障业务组成。

(x)装备保障业务7.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信息获取业务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布局。

(x)国家台站两级布局8.《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信息传输业务实行()布局(abc)A 国家 B台站 C省 D市 E县9.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实行国家和省两级布局。

(v)10.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省级主要承担本省(abc)A各类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B各类气象观测数据检验评估 C观测产品制作业务D负责制定相应的业务管理规章11.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装备保障业务实行国家、省、地和县四级布局。

(v)12.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业务部门负责(ABC)A观测信息获取、观测系统运行保障业务 B承担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观测产品加工制作业务 C 负责观测系统和观测站网布局设计、建设、评估和改进 D承担面向应用服务的数据质量控制、观测数据检验评估、气象资料整编 E负责产品生成和质量控制算法集成。

13.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观测数据应用业务部门负责观测数据应用,并定期反馈观测内容、站网布局、时空分辨率和观测精度的定量需求给(B)A.上级观测业务部门 B 同级观测业务部门 C省级以上观测业务部门14.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通过对获取的各类观测信息的质量控制、分析、加工和处理,并有机集成到整体的信息业务流程中,形成()的气象观测数据和观测产品。

(bc)A 不同要素 B不同尺度 C 不同时空分辨率15.《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运行保障业务通过(ABCF),确保观测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A.运行监控B.计量检定 C诊断维修 D人才培养 E 技术保障 F储备供应16.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综合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替代()等人工观测项目(ACD)A雷暴 B大风 C龙卷 D飑17.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发展地面观测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解决地表温度、强风和结冰环境下风观测问题。

(AC)A红外技术 B紫外技术 C 超声技术 D激光技术18.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规定, 2014-2015年,完成()个无人自动气候站建设。

(C)A17 B18 C19 D2019.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规定,2016-2020年, 完成设备的定型列装。

(ACD)A冻土传感器 B雪深传感器 C电线积冰传感器 D三维闪电定位20.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高空气象观测,保持现有()雷达探空系统稳定运行(c)A X 波段B S波段C L波段D C波段21.《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兼容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下一代探空技术,改进(AD)观测精度。

A 高空风B 太阳风暴 C宇宙射线 D位势高度22.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2016-2020,完成西部地区高空资料稀疏区(A)个自动探空系统的建设.A 10B 12C 15D 1923.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在全国( )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 开展小气候自动观测以及作物和林草生长状况实景观测,逐步减少农业气象人工观测任务。

(abd)A农业气象观测站B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地段 C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C重要设施农业生产区。

24.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2014-2015年在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及农业气象试验站实现大宗粮食作物和林草生长状况观测自动化,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规章制度(x)。

2016-202025.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县级城市,建设以()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观测站,满足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需求。

(b)A 灰霾B 雾霾C PM2.5D 沙尘26.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2014-2015年,完善()个大气本底站建设,重点加强()本底观测业务化能力。

建设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网,重点覆盖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制定环境气象观测业务规范和规章制度。

(BFG)A 6B 7C 8D 臭氧 E二氧化碳 F 温室气体 G113 H 114 I 11527.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2014年-2015年,国家高速公路和西部(西藏、青海、新疆)干线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约20公里,重点服务线路达到15公里。

(x)2016年-2020年28.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落实《2011-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保证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稳定,发展我国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不断提升综合观测能力,实现(ABC)和三维垂直探测,获取全天候、高精度定量资料。

A高时空分辨率 B高光谱 C微波 D 高空风29.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实施风云三号极轨业务气象卫星工程,发展降水测量雷达卫星,形成晨昏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组网,具备全球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和降水测量能力,提升大气水平探测能力和观测精度,实现降水、海表风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全球监测(x)。

四号30.《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加强气象卫星在()等方面的监测应用。

(ABCDEF)A水利 B林业 C农业 D生态 E海洋 F人工影响天气31.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2014-2015年,修订完善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推广()和(AC)应用平台。

A SWAPB SWANC SMARTD SWART3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 2016-2020年,发展卫星资料()应用技术,形成相应的技术方法和业务流程,建立()遥感应用业务.(BD) A定向 B 定量 C 三级 D 四级33.《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完善天气雷达布局, 增补少量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点,平均站间距达到()左右,重点区加密到()km,实现全国组网布局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覆盖率达到()以上.(BCE)A 150B 200C 100-150D 100-200E 60%F 65%34.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在加密布设局地天气雷达和移动天气雷达,逐步扩大(ABC)灾害监测盲区的覆盖范围A灾害易发区 B地形复杂区地级市 C 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县 D 地质灾害重点防御乡镇35.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发展下一代天气雷达技术,发展( ACD )技术。

A相控阵雷达 B 微米波雷达 C激光雷达 D固态发射机36.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推进以()km探测高度风廓线雷达为主体的风廓线雷达网建设,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平均站间距达到()km,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平均站间距达到()km。

(ADF)A 8B 10C 100-150D 100-200E 200-250F 200-30037.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2016-2020年,健全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完成()个气候系统关键区和敏感区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推进观象台观测资料应用。

(B)A 15B 16 C18 D1938.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建立业务使用的技术装备产品标准体系,修订完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和配套的业务规定,规范装备(ACDE)等各环节程序和工作标准,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

A研制 B生产 C 定型 D 许可 E 使用39《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建立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处理业务包括(ACD)A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B观测数据传输 C 观测数据检验评估 D 观测产品加工制作40.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规定适应国家气候区划和气候变化业务需求,结合国家基准气候站探测环境变化情况,重点补充建设和遴选符合条件的无人自动气候站,适时调整个别站点,站间距约250-300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