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历史的影响
所谓航海,就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
中国的航海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
先秦时期,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中国人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在战国时期,天文航海就已经出现。
秦朝时期更是有“秦王巡海”,“徐福东渡日本”。
之后的航海事业也是逐步发展,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已经在印度洋太平洋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明初时期,中国的航海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派遣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
明朝建立初期,曾经实行过“海禁”,与海外交往没有什么交往。
明成祖朱棣上台之后,取消了海禁,决定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沿着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远航。
船队包括各类大小船只达到二百余艘,船工人员更是有二万七千多人,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三十年,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
率领这支船队的就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理论基础
郑和的七下西洋对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之前两宋时期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到了明朝,指南针更是得到普及,而且指南针的应用方法也更为丰富,精确度更高,对其航路航向的选择有很大帮助,几个指南针可以一齐工作来确定航向。
对于航程,明朝时期的计量单位叫做“更”,一“更”约为六十里。
指南针和更的结合应用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反映出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也是中国航海史上对天文航海和地文航海应用的一个范例。
天文航海在明朝时已经发展的趋于成熟,所谓天文航海,就是观察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等的变化规律,用“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
而所谓的“牵星术”,就是指在当时的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
具体是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从而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
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参照,只能用天象来确定航位。
在《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了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
当时的明朝人对于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因此郑和下西洋就能充分的利用季风等地理条件。
而地文航海指的就是观察航路的地形水势,然后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
当时的人测量水地深浅叫做“打水”,以“托”作为它的单位。
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虽然宋元时期已有航海图样问世,但只是以沿海为主,远洋航海图并没有出现。
直至明代,航海图的绘制才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仅对于沿海地区,对于海外远海地区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附图上所载的《郑和航海图》。
这个图从南京开始画起,一直延伸到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的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以及各处星位高低。
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当时的人对于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
对于地文航海的实际应用更是反映出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发展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
第一种类型叫“宝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
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它的体式巍然,巨大无比。
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第二种叫“马船”。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
五种船舶之间分工细致,相互合作。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当时的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中国之前的航海事件。
郑和下西洋在整个中国航海历史上是极为辉煌的,每次出海2-3万人,船队浩浩荡荡,宣扬国威,带着珠宝丝绸等物品让海外各国向中国朝贡。
在郑和下西洋时,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
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饱受强国欺凌的满刺加国,就是在郑和的帮助下获得独立的。
但调解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并不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郑和每次下西洋之后,那些亚非国家向中国进行朝贡的就越来越多,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看重于利益,因为每次派遣使者跟随郑和一起回国就能拿到很丰厚的赏赐,而明朝对赏赐的看法一贯是很丰厚的。
明朝政府每次赐给各国国王、王族丝绸、瓷器等物品,丝绸动辄数千匹,这无疑是对国力的充分自信。
明朝在1405年时赐给日本国王铜钱150万枚,次年又赏赐1500万枚,王妃500万枚。
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日本甚至自己不铸铜钱,以永乐铜钱作为通行日本的货币。
这个例子充分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等先进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
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在整个中国的航海历史上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没有哪次的航海活动能够有如此之大的船队规模和船工数量。
郑和可以说是在整个中国航海史中最为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的七下西洋是对之前对中国航海史中所使用的技术的一次大规模应用,将天文航海、地文航海等航海技术结合在一起,把那些远海的地图进行了一次几乎完善的绘制。
所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在整个中国航海历史中都算得上是极为辉煌的。
郑和下西洋对后来的航海历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航海史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使肆虐中国沿海的海盗们销声匿迹,对中国和其他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经贸往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郑和的七下西洋使得当时中国的强盛国力和大国风范在亚非等地区的国家中传播开来。
但是,在之后的明朝历史中却再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郑和下西洋的这类事件,一来是郑和七下西洋对明朝当时的国力影响很大,到后来国力已经没有能力支持如此之大的开销,其次是因为明朝自从朱棣死后,就再没有一个皇帝有这方面的计划了。
明朝前期先后有60多个国家向中国朝贡,而郑和一死,皇帝一死,这样的活动突然间就停止了,导致后来向中国朝贡的国家便一下少了很多。
在郑和下西洋这个辉煌壮举结束之后,中国的航海史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明朝后期的海禁,使得再没有出现与之相似的航海事件,而到了清朝,清政府实行了更加严格的海禁,这样一来,海盗就更加猖獗,而中国航海这个圈子里也就没有了较大规模的航海事件。
中国的航海事业也就出现了停滞。
到了1840年之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中国除了洋务运动开办了造船厂,购买国外的战舰,训练海军之外,航海事业却是停滞不前。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极为辉煌的一个航海事件,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郑和在整个中国航海史乃至是世界航海史上都可以说是最为伟大的航海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