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月笙传》

《杜月笙传》

《杜月笙传》读后感
这是由上世纪著名的港台文学作家章君○的作品,后又由陆京士校订。

这本书本是传记文学,是文学中的一大分支。

写作手法很特殊,采用长篇叙事,并用诸多小标题分开叙事,形式有些像《水浒传》,俨然一本小说的样子。

记叙的方式是编年体,描述了杜月笙的出生、学艺、渐进、发达以及逐渐衰落的过程。

文中所用的年月日并不是公历,而是以1912为民国元年,以“民国某年”为时间展开叙事。

《杜月笙传》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了极大的影响,颠覆了我以前对于人际的观念,待人接物的态度、技巧。

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仿佛体会到了杜月笙本人的一生。

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上世纪50—70年代,那时的中国刚刚解放,国民党退居台湾,蒋介石及其部下蓄谋反攻大陆,两党矛盾空前激化。

由于政治倾向的不同,作者对杜月笙时代所发生的事与平时我们对党和国家看法截然不同。

书中对于共产党的一些负面事件加以宣扬,而对国民党在上世纪的一些正面事件加以褒扬,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政治倾向。

正是由于这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作为一个读者,更应该客观,审慎的去读这本书,不带有任何所谓的倾向或者感情色彩。

对文中描写的人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父母取名为镛,号月生。

年少时家中贫穷,母亲又不幸病死,只留下瘦小的杜月笙和他父亲。

随后他父亲又娶了一位女子为妻。

后来,杜月笙的父亲也因病去世,撇下了他们母
子二人相依为命。

他的继母很善良,并且有一定的远见。

她为了让杜月笙上学,白天去做苦工。

不幸的是后来上海爆发流行病,他的继母不幸染病,随之去世了。

杜月笙走投无路,只有去投奔姥姥家了。

在那里,舅舅舅母对他百般刁难,整日受人白眼。

但毕竟寄人篱下,这些他都忍了过来。

事与愿违,舅舅舅母对他的刁难变本加厉,无奈,年仅十几岁的杜月笙与舅舅舅母决裂。

年迈的姥姥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外孙受自己儿子刁难却束手无策。

杜月笙也不愿再让姥姥为难,在一个清晨,他决定默默离去,但是,他要告诉姥姥,就告诉姥姥!那天,姥姥送出很远,到了分别时两人抱头痛哭,姥姥不知道说什么,好像说什么对于一个立志要踏上社会的外孙都无济于事,唯有沉默。

杜月笙回了回头,对姥姥说:“姥姥,我一定要混出名堂,不然绝不会来。

”与之相同的话毛泽东也说过,不过是在几年后。

告别了家乡,杜月笙来到一家水果当学徒,刚开始只是打杂,但由于踏实肯干,逐渐接受了一些生意上的事。

并与其中的一个伙计很要好。

后来通过另一位朋友认识了上海第一大帮派青帮的一个小头目,随即拜入青帮门下,他的名字就是在这时改为杜月笙的,从此人生从发生了质变。

经朋友引荐,认识了当时在法租界当巡捕的黄金荣。

他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由于破案有一手,法国人聘请他当巡捕,至少在法租界内,没人敢惹。

于是,黄金荣凭借自己的势力在法租界内倒卖烟土,法租界的上级虽然知道,但黄金荣极会做人,再加上凡是来华的外国人都想“满载而归”,轻而易举的就把法国人全部收买了。

其间发生
了两件事让杜月笙声名大噪,从此如雨后春笋,逐渐成为了黄家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一,黄家的幕后操纵人、暗藏韬略的黄金荣妻子林桂生当时生了一场病,而初入黄家的杜月笙担负起了照顾林桂生的责任。

杜月笙本就是个极富责任感的人,跑前跑后,林桂生极为感动,对他的为人大为肯定。

林桂生病好了以后,对杜月笙更加器重。

其二,当时黄家的一批鸦片被人劫走,正当黄家人束手无策时,杜月笙仅拿了一杆枪,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把这批货硬是找了回来。

从此,杜月笙的事业一帆风顺,直至逐渐取代了黄金荣的位置。

杜月笙花钱如流水,出手大方,毫无吝色,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

再加上有求必应,势力逐渐扩大开来,直至把持了整个法租界。

但杜月笙并不满足,他多方联络,每日不断应酬,把势力竟然伸到了英租界,这在当时是闻所未闻。

他不断投其所好,成为了上海能呼风唤雨的人物。

上海共产党在二十年代初建立起来了,当时的共产党频繁组织学生罢课,制造流血事件。

二十年代中期,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左翼分子以蒋介石为代表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也发动“七一五”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杜月笙就曾大力支持过蒋介石,而杜月笙一生与国民党的情缘就此结下,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民国二十年(1931)是杜月笙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建的杜家祠堂繁荣一时。

大大小小头衔几十个,凡是中国有头有脸的人物,只要是到上海,没有不与杜月笙结交的,就连蒋介石都与他称兄道弟。

他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慈善家。

军事上,所有的大军阀无不从杜
月笙那里获得过支持。

不仅如此,中国两大帮派青帮和洪帮无不对杜月笙言听计从。

社会上凡事出现了难以解决的事情,无不需要杜月笙出面解决。

1932年1月28日,“九一八”事变后将近四个月,“淞沪抗战”爆发。

杜月笙成立“抗敌救援会”,支持十九路军抗战。

这里,杜月笙的民族情结展现了出来。

一直到后来的中日谈判,杜月笙无不是以民族大义为重。

后来,上海又迎来短暂的和平,这时上海的“黄杜张”三大亨逐渐演变为“杜钱王”,由原来的鸦片生意变为工商巨子,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更加成为举足轻重,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人物。

直到后来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军攻陷宛平,“七七”事变爆发。

随之,国军节节败退。

8月13日,日军的海上舰队突然对上海发动进攻,至此,淞沪会战爆发。

日本方面对杜月笙百般拉拢,但他不为所动。

后来,日军用了硬招,杜月笙被迫撤退香港。

杜月笙为了民族大义,抛弃了所有家产,也不为日军的威逼利诱所动,就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敬佩。

在香港,他依然为了抗日不断努力,在渝、沪、港三地建立起联络站,一方面解救留在沪的国民党要员,一方面与汪伪政权作斗争。

此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杜月笙为共产党采办各种抗站用的工具,武器,装备。

把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把朋友看的比自己重要。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太平洋
战争随之而爆发。

香港由于是太平洋的要地,日军随即攻击香港。

此时的欧洲战场激战正酣,英国无暇顾及东亚局势,香港失守。

杜月笙随即辗转到重庆,在重庆时,中央鼓励开发西北,杜月笙进西北考察期间路经河南,听了常香玉唱的豫剧,从此常香玉红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西北行,在秦岭时,他的哮喘病更加严重。

抗战结束后,他回到上海。

但上海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但好景不长,内战全面爆发,而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经过三大战役后,退守台湾。

杜月笙也无法在内地待下去,去了香港。

在香港时,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在最后的关头还不忘好友陆京士。

1950年,距自己的生日不到一天的时候,杜月笙病逝香江。

引来空前关注。

他这传奇的一生结束了,但作者仿佛意犹未尽,还想说些什么,去又不知从何说起,正如我未了的思绪一样。

纵览杜月笙一生,从黄浦江头学艺,到“中国杜月笙”,每一步都是走的踏踏实实,每一步都是付出巨大代价的,每一步却都是那样精彩,让人拍案叫好。

他一生待人接物谦虚谨慎,对于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礼,一身长袍打扮,看不出与普通人有任何区别。

他每天接待许多登门拜访的人,有求必应,自掏腰包的事情数不胜数。

他为人捐款无数,曾任红十字会会长,恐怕那也是红十字会最辉煌的时刻吧,不像今天。

一生做过几十个董事长,委员、会长大大小小更多,朋友无数。

他病逝香江时
只有二十万美金,而他生平做慈善时出手就是几百万。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古有孟尝君,今有杜月笙。

也许以后会有许多杜月笙式的人物出现,可在那个时代,这个杜月笙任谁也无法取代。

2012,2,20 张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