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自觉、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根本前提,是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根本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社会建设理论的视角,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建立起在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格局。
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准则的综合性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固有之义。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利益关系构架。
其一,社会各个群体在利益获取上机会平等。
其二,社会各个群体在利益谋取上规则平等。
其三,社会各个群体在利益分配上标准平等。
其四,社会各个群体在利益互惠上权利平等。
只有确立这样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利益关系构架,才能在目前历史条件下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方向稳步前进。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协调机制的基本构架。
我们要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根本保证。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矛盾能够在统筹协调中获得解决的根本政治基础。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因而,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也只能在法制范围内实行。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决不允许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任何特权。
遵循这样的根本原则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构和实践模式,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倡导诚信友爱,并由此入手,使人的自身发展逐步走向全面、和谐,不断塑造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新型主体。
诚实守信,是从道德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的基础所作的一个重大科学规定。
只有诚实守信,社会个体才具备实现自身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的道德前提。
只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社会群体间才能形成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的共识,才能有效汇集解决社会问题、应对自然挑战的巨大合力;也只有在全社会造成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人们才能正常交往,才能融洽相处,社会才能在安定有序中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大众的共同的整体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针对当前实际,牢牢抓住诚信道德建设这个由个体自身和谐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现实切入点。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自觉统一、和谐相处,切实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全体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地把自身的位置从自然界“之上”、“之外”,真正调整到自然界“之中”,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牢固确立起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自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内容.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时间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5、试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方针及重要意义?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
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同时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
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
建设的关系。
6、为什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
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
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7、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从国内看,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党自身状况看,目前我党的实际状况同党所肩负的领导者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所以改善党的领导,应着手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来能打历史性课题。
8、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决破除旧的过时的东西,及时创造新的更好的东西,从而为党的建设的不断创新开辟了道路;明确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党的各方面建设,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党的建设的重点;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为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指明了方向;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要求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从而使党的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