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与气血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机能活动又是产生这些物质的保证。
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1营卫的产生与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痹论篇》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可见营卫二者乃为水谷精微所化。
而营卫的生成,实赖于中焦的健运。
中气旺盛,则胃善纳而脾善运,谷精充沛,
精华滋生,游溢而上归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将其洒陈于五脏六腑,输布于四肢百骸,营卫循周,揆度为常。
若中气颓败,脾气陷而胃逆,谷精竭绝,营卫虚馁,则人病多夭。
卫者,其气 疾滑利,内温脏腑,外煦皮腠,有卫护体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营者,其质精专滋濡,内养脏腑,外营筋肉,脏腑功能活动,无
不本乎于此。
精专者为阴, 悍者为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正是对营阴卫阳二者功能的高度概括。
2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营即血,卫即气。
《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以此互参,足见卫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即气之“熏肤、充身、泽毛”,名目虽殊,而其言实为一物,故卫之与气,本同一体。
《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
《难经·三十难》曰:“营行脉中”。
而脉络者,乃为血液运行之通道。
故营之与血,实异名而同类。
以上所言卫与气、营与血之彼此互文者,皆见于《素》《灵》诸篇。
而营卫气血之奥秘,直言不讳,一语道破者,无过越人、仲景。
如《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伤寒·脉法》云:“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
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
《伤寒论》第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此皆明言“营为血”、“卫为气”、“血为营”、“气为卫”,故营即是血,卫即是气。
换言之,血便是营,气即是卫。
气血行于经,为营卫之根本;营卫行于络,而布于肉腠、肌表、皮毛,为气血之枝叶。
气为阳而血为阴;卫为阳而营为阴。
气卫为阳,营血为阴。
3营卫与气血、脏腑的关系
营内根于血,卫内根于气。
然气血之生,乃化于中焦,故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生于脾,藏于肝而主于心。
《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
肝木升发疏泄,心气畅通旷达,将血内行脏腑、外布经络,里外上下,无所不至。
故凡脏腑经络之血,皆为心肝之所流注。
其行于经脉,如巨川之奔涌者,谓之血;其行于支络,如溪流之涓涓者,谓之营。
营血内根于脾而主司于肝、心,脾土主升,脾升则肝木亦升,肝脾升达则营血彰显而化魂神。
营血者,秉于木火之气,肝木应春而心火应夏,春生夏长,木温火热,故营血属阴而其性温暖、升散,是为阴中含阳。
气源于胃,藏于肺而主于肾。
《难经校释·八难》注释:“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灵枢·本神篇》云:“肺藏气,气舍魄。
……肾藏精,精舍志”。
肺金清肃宣发,肾气温升徐嘘,将气内行脏腑,外布经腠,人身内外,无处不及,故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肾之所宣达。
其行于脏腑如火亘火亘之 疾者,谓之气;其行于皮毛如栩栩之煦翕者,谓之卫。
卫气内根于胃腑而主司于肺肾,胃主降,胃降则肺气亦降,肺胃降敛,则气卫凝肃而化魄精。
卫气者,秉于金水之性,肺金应秋而肾水应冬,秋收冬藏,金凉水寒,故卫气属阳而其性清肃、收敛,是谓阳中含阴。
总之,营卫行于外而内根于气血,化源于脾胃,播宣于肝肺。
肝司营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木之所流注;肺主气卫,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金之所宣达。
所谓营卫者,乃行于太阳、肌表、经络浅层之气血也。
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所云:“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气统于肺,凡藏府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藏府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流于肝,凡藏府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藏府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即是对营卫、气血、脏腑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