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设置专业责任教授。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3、规范开课权限管理,明确课程建设单位, 设置平台课责任教授。
4、学分制与留级管理 实现学分制后并不意味就没有留级管理,在
学生考试不及格学分累加达到 16学分后,要警 示、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年级阶段(要留级); 达到 22学分后,要退学。 5、增加教学资源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教务信息系统已有较好的基础,专业选修课、 文化素质教育课、体育课已经实行了网上选课;
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修订了部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二)现有条件 1、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制订
2006指导性教学计划 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
(北校区)
06年 下半年 使用率
91/5886
24.1%
209/1 4136
21/3659
65.5%
93/12 850
112/9545
302/2 6986
2.32
1.25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生均座位数在1以下,排课很难进行(我校南校 区属于此种情况); 生均座位数为1.2时,可以较合理地排课(学年 制),但是自习、调课、考试和讲座空间仍然不 够; 生均座位数达到1.5时,可以合理地排课(学年 制); 生均座位数达到2时,可以较好地达到学分制的 排课要求。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2004培养方案结构
大四 大三 大二 大一
专业课程
达标 (25)
专业大类教育平台课程
达标
(40)
(实 35 践 )教
学 环
文、法 理、工 经、管 节
学科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0)
学校公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47)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大四 大三 大二 大一
2006指导性教学计划方案结
21+(2.5) 27+(0.5) 26+(0.5) 26+(3)
专业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理)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9、10) (11、12) (13、14) (15、16)
17
17
17
12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学校与学院通识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 (大文)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 A组课程(校定必修38.5学分) ◆ B组课程[院(系)限选课程]
▲B1组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7学分) ▲B2组课程(分类设置课程,各专业选修 不低于25学分,可以跨类选课)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大文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 ◆ A组课程(校定必修31学分) ◆ B组课程[院(系)限选课程] ▲B1组课程(各专业选修不低于10学分) ▲B2组课程(分类设置课程,各专业选修 不低于25学分,可以跨类选课)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2、低年级以学生选教师为主 ●2006年学生选教师: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革命纲
要》 ●行政班级选教师: 《微积分》 3、选择专业 ●原则:引入竞争、适度保护、逐步推进,先选专
业,后选课程 ●时间:第5小学期(2007年10月)学生全面选
专业,第6小学期开始按所选专业授课。 ●每个专业可按该年级当年核定招生规模的
三、学分制在我国进展缓慢的原因
1.教学资源不足 某些教授不愿承担本科生课程,换言之优 秀教师的课成为高校的稀缺资源; 必修课所占学分比例过大,选修课数量少, 课时少; 学生跨专业、跨系听课及重修课程也受到 师资和教室数量不够的限制; 人才标准过于单一。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2.运行机制不相匹配 刚性的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弹性不相匹
3. 教室资源紧张
内容
普 通
教 室多 间媒 数体
合 计
数量(间)/ 座位数
(南校区)
75/5378
43/2872 (计专)
72/9191
190/17441 (不含计
专为 147/14569

06年下 半年 使用率
60.24% (大: 71.1%) 25.68%
79.5%
生均座位 数
0.83
数量(间)/ 座位数
世界一流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共识;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有普适性,
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追求,就是培 养有健全人格的人;
其次,通识教育在实务上也是一个体系。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通识”不是指“拥有广泛的知识”,或让 学生成为样样都知道一点的“通才”;
学生通过通识教育,了解不同知识的统一性 和差别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后面的专 业学习打好基础。
大理类不超过170学分; 大文类不超过160学 分; 特殊类中的工科不超过170学分,建筑学 与城市规划专业按五年制计算学分,体育、艺 术类不超过160学分)。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学校与学院通识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 (大理)
第一学期 第二Leabharlann 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1、2)
(3、4) (5、6) (7、8)
以学院所承担的课程学分的多少作为分配依据。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六、我校实行学分制的基本条件
(一)原有基础 实行了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学习年限代替刚
性学习年限,以重修代替补考; 允许优秀学生转专业; 部分院系已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部分院虽按专
业招生,但学生进校后按大类培养,二年后又分专 业。
配; 以计划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
制以选择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不相匹配。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四、实行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缺点: 全面发展与有效管理难度加大。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五、全面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
1、按学分计量学生 在弹性学制内(标准学制+2)以学分作
较为全面的学分制应包括选课制、学 分绩点制、导师制和聘任制等这些基本制 度。其中选课制是前提,导师制是实施学
分制的重要保证。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二、学分制的类型
形态
完全学分制 (美国)
学年学分制 (日本) 完全学年制 (前苏联) 弹性学年制 (中国)
学习内容
学习进程及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课程) 完全不相同
学习内容(课程) 不相同
学习内容(课程) 完全相同
学习内容(课程) 相同
学习进程(学制) 完全不相同
学习进程(学制) 相同
学习进程(学制) 完全相同 学习进程(学制) 不相同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学习进程
B
A
C
D
学习内容
横坐标代表学习内容,纵坐标代表学习进 程。正向代表相同,负向代表不相同。A点是 完全学年制,B点是学年学分制,C点是完全 学分制,D点是弹性学年制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2. 师 资 结 构 性 缺 编 和 超 编 同 时 存 在 , 《 心 理
学》、《西方哲学概论》、《大学数学》存在
着教师短缺和紧张的现象;《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运筹学》、《经济
法》、《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文献检索与利用》等30多门课程多个学院开
设。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 才培养
2020/11/14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一、学分制的定义
1、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方法(或手段); 2、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3、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选课制; 4、学分制的本质既是一种测量方法,又是一种教
学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5、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基础,以学 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学业进程的统 一单位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决定学生能 否毕业不以学年为限,而以修满规定的学 分为准。
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不及格缓授学位: 占已毕业学生5.3%。 ●补考: 每学期:5000多人次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八、措施与办法
(一)主要措施 1、学生分类培养 2006级开始采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阶
段培养模式,通识教育阶段按高考大类进行培 养,也即是学生进校后的1.25年(前5个小学 期),按大理、大文、特殊类三类课程体系修读, 在这段时间全校学生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 进程,以突出系统性,加强基础。
置要求 ●重点是保证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前沿性、系
统性、实用性和可选性,适应“四选”学分制 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部分课程应适 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 习的可能并尽量使之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无 缝对接。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按照此要求,专业教育阶段应至少开出2倍于 现有课程的学分,也即是62学分的课程,按每 门课程2个学分计算,大约31门课程并按方向组 成课程群才能供学生选读。
(1、2)
(3、4) (5、6) (7、8)
23+(2.5) 27+(0.5) 26.5+(0.5) 24+(3)
专业教育阶段学分安排一览表(大文)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9、10) (11、12) (13、14) (15、16)
15
15
15
10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2、采用了新的学期设置方案
120%接收学生。
弹性学制下学分制与人才培养
(二)解决办法
1、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要求 ●满足课程的先行后续要求 ●第三学期开始(第6小学期)安排B组课程,便
于与专业教育阶段接口 ●尽量在第四学期内完成通识教育阶段课程,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