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官者,淡泊名利是正道

为官者,淡泊名利是正道

为官者,淡泊名利是正道
日前,人民论坛杂志经过调查了解了党政干部在从严制吏的环境下心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官员普遍呈现出压力大了、牢骚多了、更纠结了的心态。

从严治吏、高压反腐之后,部分贪腐官员因不能再贪污受贿、公款吃喝、以权谋私心生怨愤;一些基层官员因各项禁令“一刀切”后福利缩水而满腹牢骚;当然更多的是清廉正直的官员直呼大快人心,对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和国家未来发展信心倍增。

受到消极心理侵蚀的官员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踏实为民服务。

一、侥幸心理不能有。

部分官员认为“乌纱帽”是用来捞取功名利禄、贪图享受的资本,为了“升官”和“发财”沽名钓誉不择手段。

在从严治吏和强力反腐的背景下,这些官员心态容易失衡,极易出现焦虑和郁闷的心理。

有些官员与被揪出的巨贪间存在联系,但心存侥幸,认为没有查到自己便可安然无恙,实则不然,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用零容忍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来惩治腐败,必然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于一些还指望能够谨慎贪腐、少贪腐的官员,应该明白已有一大堆从不贪到贪,从贪少到贪多的例子只要贪腐就会为自己留下犯罪祸根。

不谋当谋之事为官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政之危。

侥幸心理是贪腐、犯罪的源头、诱因,应该坚决抵制。

二、“心理失衡”没必要。

部分基层官员在从严制吏的背景下,感到愤懑委屈,认为反腐倡廉打掉了自身的隐性福利,对工作的态度也开始消极,甚至出现了观望和慵懒懈怠的情绪。

这种“心理失衡”大多源于公务员认为自己是过五关斩六将考进体制内的精英人才,应该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薪资水平,却忽略了公务员这个身份的特殊性。

公务员是纳税人供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福利来自于人民。

在争取福利的同时,首先应当思考自己的工作能否匹配工资和福利,其次应该认为福利算是纳税人的“恩赐”,不是理所应得的。

如今,对于公务员工资和福利制度的争论比较多,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务员薪酬制度也是大势所趋。

三、淡泊名利是正道。

以上两种心理的产生均是因为太在乎名利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淡泊名利,名利于己如浮云;两袖清风,不占不贪为清廉。

作为官员,不应该把官场的奢靡之风、礼尚往来当作是一种常态,当做工资以外该有的“福利”。

官员应当存公去私、为民服务踏,不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所违法乱纪之事,不辜负人民赋予的信任,有效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服务人民,而不是博取一己私利。

一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和起作用。

官员调整心态,就是解决好内因的问题,真正实现为官先为人,万事民为先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