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即相继开展广泛的援华活动。

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当作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任务。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可靠史实出发,就若干国际友人群体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

以及有关评价国际友人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从事新闻采访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

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

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一,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阶段,斯诺就曾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报道对中国抗战。

1935年1月和1939年4月,斯诺将"七七事变"前他访问延安写就的《西行漫记》和他的夫人继续往访撰成的《续西行漫记》先后交给上海进步人士(1)译为中文出版,增强了国内人士对中共及其抗战行动的认识。

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采访了毛泽东,后曾将此访问记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用中文在延安出版并广为散发。

她就抗日战争发表了鼓动性的演讲:"你们不是孤立的,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你们是世界伟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2);同时,她对朱德作了多次采访,成为她后来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的基础。

贝特兰1937年IO月到达延安,专程访问了毛泽东。

他很想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何看法?中共的纲领是怎样的?与国民党有何不同?国共两党能合作到何种程度?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如何?他们跟其他友军又是如何合作的?毛泽东与他作了长谈。

这次"谈话"后来成为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著名篇章(3)。

贝特兰在其《华北前线》一书中详细反映了此次访谈的经过。

斯特朗来到延安前先是在山西抗日前线访问八路军的。

她访问了朱德、贺龙、任弼时,自称"上了一堂游击战术的课,听到了著名战绩的故事,并了解到使一支军队始终和它为之战斗的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法"(4)。

至于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往访陕北较晚,他们于1944年5月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至延安。

在那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他们。

记者团一行还参观并访问了延安及附近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报社,随即撰成新闻电稿发行国内外。

福尔曼、斯坦因并写了访问红区纪实《北行漫记》、《红色中国的挑战》等,被誉为权威性的纪实文献(5)。

爱泼斯坦的访问文集直到1995年始汇集出版,堪称"极为出色的战时新闻作品"(6)。

希伯是1938年春先到延安,然后转赴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进行采访的。

此时适值周恩来向新四军指挥员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他出席旁听并作纪录后以《周恩来论抗日战争的新阶段》为名在《东亚》杂志1939年6月号发表,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其二,报道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来华记者为了掌握真实情况,采访时无不力求身临其境。

一是亲往前线访问参战的指战员和群众。

在台儿庄战役时,爱泼斯坦曾广泛接触国民党官兵和民众,并在当地访问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形容他"精力充沛,刚毅不屈,是一位敢打敢冲的军人。

同时又显得和福可亲,说起话来简短有力"(7)。

接着他又在汉口访问了叶挺将军,从而了解了新四军的性质及在对日作战中的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通过采访,他明确告诉人们;"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它"为人民而战","在长江沿岸建起了一个不可摧毁的抗战堡垒"(8)。

爱泼斯坦后来在陕北、晋绥抗日根据地访问时还接触了诸多八路军领导人和久经沙场的将领以及普通群众。

唯其如此,才据以写出全面深入反映军民抗战的准确报道。

二是目睹抗击日军现场。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外国记者长期很难有机会到八路军的作战区域采访。

1944年9月福尔曼、爱泼斯坦等登上距汾阳仅十余里的边山顶峰,远望八路军奇袭敌人营盘电灯公司、火烧汾阳火车站的三天激战,并获最后胜利的战斗情景。

继而又在娄烦附近距敌二、三百米处,观看我军民围困敌据点及部队以爆炸摧毁敌碉堡的战斗场面。

福尔曼深有感触地说道:"过去有人告我们说,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

今天这些谣言已被事实揭穿了,我们看到了八路军在英勇作战,人民热爱八路军"(9)。

三是记者随军战斗。

希伯是踏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他既是以严谨求实的客观的态度报道敌后根据地实况的优秀记者,又是在必要时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不屈战士。

1941年秋,日军策划对山东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为保卫国际友人安全,军区负责人劝他离开山东返沪,但希伯认为参加反扫荡机会难得,执意留下不走。

就这样他同根据地党政机关一起行军,同时进行采访。

当时希伯所在的连队,在转移途中,被日军的一个混成旅包围于沂南县崔子乡西梭一带,仓卒迎敌,希伯与7名师级以上干部和数以百计的八路军一同战死。

希伯以自己的生命与中国官兵共同谱写了誓死抗击日寇的英雄史诗。

其三,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

不少记者根据自己的调查访问所得,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如晋绥地区的许多村庄,194O年至1941年均被日寇付之一炬,四年后"外国记者在这地区走了几百英里见不到一个没有被烧毁的村庄",‘杀光,烧光,抢光'成为他们惩罚性远征的口号";"日本的破坏是残忍的有计划的,他们每个讨伐队身上都带着图表,标明应予毁灭的村庄";"三光政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晋西北人民惨遭屠杀,再加逃亡,男劳力减少了三分之一,耕牛头数下降了百分之六十,马骡驴等牲畜,5匹中就有4匹被屠宰或被赶走,耕地减少了百分之十六"(10);在富裕的文化城汾阳,以及密集在它周围的人口众多的村庄中成千上万的人被逮捕,其中有上千人被杀害"各种程度的学校都被看作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温床,在城郊370名小学教师中,只有4名未被逮捕,差不多一半被抓走的教师都被枪毙。

"(11)此外记者还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当局私设集中营和发动皖南事变的罪行作了揭露。

以对西安集中营的报道来说,有的记者通过对国民党当局事先找人扮演"角色"并捏造虚假情节的自述,以及后来跑到延安的原集中营青年对营中真实情况的揭露,说明国民党在集中营中曾对进步青年进行过极其残酷的精神迫(12)。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肆意杀害新四军官兵及军官家属、伤病员,且严禁国内报刊透露事变真相。

斯特朗根据周恩来给她介绍的事实真相,向世界各国、向反法西斯舆论提供了事变经过。

在短时间里,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觉悟过来,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斯特朗报道的及时和准确。

由于中共的坚定立场以及了解情况的进步舆论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对蒋介石施加的压力,这次危机才未进一步扩大,为中国的抗战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所述,诸多以记者为职业走遍抗战前后方的国际友人都力图反映抗日战争的全貌。

但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关论述也并非完全正确。

"有事实上的错误……有见解分析上的错误","缺乏批判地引用国民党军事发言人关于战争如何得手的夸张言论"(13),甚至个别还犯过主观地为宣传抗日捏造事实和数字的错误(14)。

难怪抗战时史沫特莱对某些记者报道失实大发议论时,周恩来说:"如果新闻记者总是准确地报道时事,就不需要历史学家了。

"⒂尽管如此,国际友人报道亲见亲闻亲历的记述,在当时及以后仍然是极其可贵的历史见证。

二、开展医疗活动抗战时期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

其中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琼·尤恩(加)护士;印度援华医疗队有爱德华(队长)、巴苏华、柯盛华、木克华、卓克华(后木克华、卓克华较早回国);国际红十字医疗队,有德国的贝尔、白乐夫、顾泰尔、马库斯、王道,波兰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维德,奥地利的富华德、严斐德、肯特,罗马尼亚的扬固、何让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匈牙利的沈恩,苏联的何乐经,英国的高田宜等;单独来华或已在中国就地参加医疗工作的有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麦克卢尔、哈利生,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馆等人。

他们或到前方诊治伤病员,或协助训练医务人员,或参与筹设医疗机构,都在多方面做出颇大成绩。

其一,奔赴前线救治伤员。

i938年1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医疗队一行3人来到武汉。

2月,白求恩和尤恩告别了同来的帕森斯大夫前往延安。

至延安后白求恩惦念伤员,不满足于敌后工作当即奔赴前线。

6月到达山西五台金刚库村,晋察冀军区聘请他任卫生部顾问。

为了及时抢救伤员,白求恩总是要求实行火线救护,他认为自己是外科医生,应该到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去治疗,离火线近,伤员可以及早治疗。

伤员好得快,前线就可多一分打击敌人的力量。

他还说,如果为了他的个人安全,他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了法西斯,才有个人的安全⒃。

1939年4月河北河间齐会战役时,敌人突然包围了驻在齐会地区的八路军一个营,贺龙师长迅速调7个团围歼敌人,白求恩率医疗队在前线抢救伤员,战斗进行了3天3夜,白求恩的医疗队夜以继日,为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

另外,以柯棣华为首的印度医疗队在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也曾转战晋东南、冀西。

冀南、冀中民和晋察冀等根据地,行程近万里,沿途施行手术千余次,诊治数千名伤病员。

特别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和巴苏华响应白求恩大夫"医生不能在医院等待伤病员上门"的倡议,坚持要求参加战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