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
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20世纪60年代对政治发展的研究中,至少有三大流派系统——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受帕森斯的理论支配;社会过程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政治行为过程与工业化、都市化等社会过程的关系;比较历史研究法,这是较为接近传统的一种方法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特点1.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东西方处于尖锐对峙、国际关系很不正常的“冷战”时期。
反共的意识形态特点。
2.在西方国家中,对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视,首推美国学者。
美国自然而然成为研究各种发展理论和现代化学说的一个中心。
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几个少数国家。
其中日本的现代化模式与历史经验尤其受到高度的评价与重视,在美国与日本的学术界都掀起过一阵“日本现代化”讨论热。
箱根会议上提出的“社会现代化”的标准1.人口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2.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3.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4.村社和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大,个人的社会表现范围更加多样化;5.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6.广泛地、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7.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组织日益科层化;8.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一在单一的控制(国家)之下,各国相互作用(国际关系)日益加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得到初步传播的现代化理论,可以称之为“日本模式论”的第一阶段此处的现代化理论是有关“现代化”问题的各种学派的理论的统称第一阶段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批判与反思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现代化学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趋于冷落从学术上说,现代化理论一开始就暴露出许多弱点和问题1964年,中日两国学者在北京举行过学术讨论会,对以赖肖尔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化论”进行过批判它的理论架构是一种主观的构想,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同学派各抒己见在20世纪70年代中,现代化理论还受到研究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限度和前景的许多学者的挑战从政治上更是一开始就受到批判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其中隐含“美国第一”思想现代化散布一种美国式的观念,它把新兴的第三世界看成是国际纷乱和危机四伏的地区,把社会主义世界看成可拍的威胁与邪恶势力20世纪80年代——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一)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来的各种现代化理论(二)从西方经济学衍生出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三)从西方政治学中衍生出的各种政治理论(四)从激进发展主义引出的各种依附理论(五)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有关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启示第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关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问题;其次,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关联和相互依存问题;第三,关于世界发展的长期趋势,即对社会变迁的预测问题;第三章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一、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解释为单线式的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单线发展论的症结:在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关系的机械单线解释,即认为每种社会经济形态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种生产力在历史过程中只同一种生产关系相结合,而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水平又是一次性完成的,等等。
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是多线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至少他晚年的观点是明显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小农经济与手工业生产原始的东方公社解体后一个时期(基础)封建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并存)每种社会形态都有三个向度第一、这一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殊性;第二、这一社会结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阶段性(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变异的类型);第三、这一社会结构在同时代世界环境(即社会外环境)中所占的位置,即在同一历史时代并存的不同社会系统间的横向联系;二、单因素论还是多因素论单线发展论新生产力→革命→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大发展存在极大局限性总之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
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大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即异乎寻常的特殊因素的凑合,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分条件;我们主张“把历史当作一个十分复杂但毕竟是有规律的同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也赞同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与计量化,但不赞同把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等同的机械类比的研究方法三、一元多线历史发展宏观架构的设想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构成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了发展的宏观可容量。
生产关系系统则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迄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其出现的顺序1.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的生产力,这是自然力统治的时代(前农业时代即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适应自然力进行物质生产的时代(农业文明时代)3.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的生产力,这是人类“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工业文明时代)就世界范围看,有史以来的历史时期中人类文明的多线发展趋势(结合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结构、系统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新的现代化理论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确揭示了由蒸汽机和机器引起的工业生产的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阶段,是以列宁生活生动活泼的理论探索为开端,而以斯大林模式的“定于一尊”而趋于僵化的。
列宁指出,俄国在文化程度方面,比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
在这一现实条件下,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能同时改造农业机器化,就是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中最有影响的是:1.以全民所有制为特点、以中央计划指令为方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发展模式;2.殖民地附属国的发展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走非资本主义道路;3.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使发展的外部环境变成两个完全对立的经济、政治、思想体系的殊死斗争;4.当代世界发展的中心内容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正在被突破。
总结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探索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新路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这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第三阶段的到来二、围绕现代化的若干理论问题首先,是对现代化过程的实质的理解。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其次,现代化的动力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大致表达如下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一个民族达到它的历史顶峰的时候,一般也达到它的社会生产的高峰;但生产力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单纯的生产力运动也不可能改变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统一中,两者的矛盾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3.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发展能量和弹性,现代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相同的生产关系的结构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高低不同。
4.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先进与落后具有客观可比性,可以找出科学的衡量标准,而生产关系的先进与落后则只有相对意义,它的可比性一般取决于社会公正原则,归根到底,取决于解放生产力的程度。
5.在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关系形式的转换导致革命性变革,无论是生产关系严重落后于生产力水平还是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冒进与超前,都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
6.现代生产方式是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处在相关的量变的过程之中,甚至发生局部性质变化也是有可能的。
再次,现代化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生产的关系问题按马克思的构想,中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总的演进序列大致是这样的现代化的客观衡量标准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提高现代生产力的水平、适应现代国际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与提高现代生活福利。
三、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基本任务:建立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一)现代化的宏观研究(二)现代化的微观研究(三)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五)现代化与人类未来第二编现代世界发展趋势通论第五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一、社会变迁的几种形式二、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的道路,又称内源性变迁,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