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930年,皮亚杰最早对儿童说谎给出定义,他认为10~11岁的儿童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
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或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
本文从儿童说谎行为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应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策略。
一、儿童说谎的成因
目前,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在心理学、教育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至今未形成一致性的说明,且大多数研究较为零散,甚至有些与儿童说谎成因相违背。
根据前人在儿童说谎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及研究成果,笔者将儿童说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归于六个方面的原因。
1.儿童说谎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说谎”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两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发展的明显特点是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
他们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某些“谎言”正是他们的“表象性思维”的口头表述。
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性游戏,这正是儿童象征性思维出现的标志。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孩子“说谎”时,我们甚至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从谎言中可以见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混淆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的想象常常会与现实混淆,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容易把想象的事情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而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极具夸张性,他们经常会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或某个物体,而不关心是否符合实际。
如“我姥姥家的狗可大了,像牛那么大!”当大人听到孩子们这么夸张的语言描述时,常会斥责他们撒谎。
其实,儿童的想象具有夸张性,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儿童这种“撒谎”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3.儿童的记忆还不够准确
记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的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
儿童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他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的
内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学龄期儿童的记忆效率具有明显的差距。
儿童记忆的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反之,年龄越小的孩子,记忆保持的时间越短,记忆的准确率越低。
当他们在回忆自己的记忆内容时,就会出现相当程度的遗忘甚至改变,以致被大人认为是“撒谎”。
4.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能在出生后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但掌握并不代表具有成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讲述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儿童在回忆以往的经验组织语言时,他们需要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词汇进行造句,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并独立讲述,此时,孩子常会语无伦次甚至东拉西扯,说上几句超越时空的“谎言”。
如一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很好。
奶奶今年到我们家来了。
我爸爸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其实奶奶只是以前曾经来过。
这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撒谎,只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为逃避指责、惩罚,从谎言中获利
如果大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经常数落孩子或使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而当孩子做错事害怕被指责或惩罚,干脆就直接说是别人干的。
比如打碎了杯子说是“爸爸干的”、“妈妈干的”,总之,不论是谁干的,反正不是自己干的。
实际上孩子在做错事情后,不管大人是否会批评,总会产生心理压力。
当他们在权衡说真话与说谎话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如果他犯错了,当孩子在说“大灰狼干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了,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释放自己的压力。
6.家庭教育的不妥当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初模仿的榜样。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言传身教”要求父母要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
如果孩子看到成人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说谎后,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久而久之,这种模仿成了他们的习惯。
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有时不经意说的话或许来不及兑现,比如有些父母许诺周末带小孩到公园玩,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实现,孩子发现至爱的父母也说谎或不遵守承诺,久而久之,孩子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二、正确应对儿童说谎的行为
1.尊重理解儿童
(1)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成人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对儿童的说谎行为,首先应该充分谅解儿童,不要轻易给儿童的行为贴上“说谎”的标签,扣上“说谎”的帽子。
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家长、老师的尊重和沟通,当发现孩子撒谎时,很自然地觉得难过,但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孩子有时撒谎或编造故事是很正常的,不要就此为孩子的诚实度感到困扰。
(2)正确引导和谅解儿童的过失行为。
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过失行为,比如说,你看到孩子把果汁弄洒在桌面上,但他却声称“不是我洒的!”这时,家长不应特别关注他说谎的事,而是要努力解决眼前的问题。
可以先给他一张纸巾,告诉他“我们把果汁擦干净吧”。
这种方式能避免直接与孩子就谁洒了果汁发生争执,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收拾干净的事情上去。
家长应鼓励他说实话,可以用语言告诉他:果汁洒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擦干净,但你要说实话,不论你做错什么,妈妈都爱你。
这样,孩子才会勇敢承认错误,家长一定要及时为他能鼓起勇气说真话表扬他,这对激励孩子坚持说真话有很好的效果。
2.提供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榜样
(1)创造民主、愉悦的成长环境。
养成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生长环境。
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诚实祥和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儿童做错事了也不会产生恐惧心理。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碰到问题敢于主动倾诉,家长或老师应不急不躁,耐心倾听,并给他们帮助,这样,孩子就不会以说谎来逃避责任。
另外,过分严格的要求,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压力,当儿童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用谎言来掩饰。
因此,创造民主、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避免儿童说谎的重要因素。
(2)做好行为榜样。
父母或老师在要求儿童诚实不说谎的同时,自己要做儿童言行一致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对儿童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不得当之处要及时承认,并认真改正,即使是无意忘掉了也要诚恳认错。
另外,不要为了一时讨好孩子随意许诺一些事,万一诺言不能兑现,孩子会认为你欺骗了他。
久而久之,儿童会对大人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3.理智对待说谎儿童
(1)正确的引导。
由于学前阶段以及学龄期的儿童价值观尚未建立,家长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重视价值观教育,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
如有的孩子会把幼儿园以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据为己有,当被爸爸妈妈发现时,就撒谎说“这是自己捡到的”或“这是小朋友送的”。
这种撒谎是伴随偷、拿别人东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经过精心编造的谎言。
对于儿童的这种谎言,家长必须高度重视,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如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孩子明辨是非,让他知道做错事情一定要改正,防止孩子养成撒谎以及偷、拿别人物品的不良习惯。
(2)奖罚分明。
儿童做了错事,成人要鼓励他们说实话,表扬他的诚实表现,然后妥善处理他的错误,而不是勃然大怒,或者打骂他,否则,当他下次做错事后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又不得不出现说谎行为。
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孩子错误的具体情况,并给以适当的教育批评。
(3)协调一致的教育。
成人对待儿童说谎问题应该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要
出现一方在进行批评教育,另一方包庇纵容的现象,要教育儿童不说假话、养成诚实品格。
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儿童在家、在校的情况,使说假话的孩子无机可乘,这有利于儿童诚实品格的形成。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浙江省农村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CG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