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培训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培训


第一步:抽题。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考生登录面试测 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相应题库中只抽取1 题),考生确认后,计算机“面试测评系统”打印试 题清单。 第二步: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 室,撰写教案。准备时间20分钟。备课时间到,考生 前往指定的面试考场。 第三步: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 定考场。考官通过面试测评系统随机抽取2道规定回答 的问题,要求考生在5分钟以内回答。
10/24/2018
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发展




2009.3-2011.9:顶层设计 定标准,研制报名、考务、面试等系统 2011.9.21教育部6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 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2011年下半年在 浙江、湖北试点。 2012.3:增加河北、上海、广西、海南。2013.8.15公布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 期注册暂行办法》,确定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都要参加全 国统一考试。 2013.8:增加山西、安徽、山东、贵州,确定2015年全面 推行。 2014.9:增加吉林、陕西、江苏。 2015.3:增加福建、四川、北京、江西、河南、湖南、 甘肃、青海、宁夏; 2016.3:增加天津、辽宁、黑龙江、广东、重庆、云南。
10/24/2018
面试内容及标准
5.思维品质
学段 幼儿园 (权重15%) 小学 (权重15%) 中学 (权重15%)
思维品质 测评要素 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 逻辑性 准确性 创造性 准确性 逻辑性 灵活性 创造性

问题抓得准,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思维逻辑性强。 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迅速、准确理解和分析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 变能力。 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职业认知
测评要素


一是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 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 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二是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 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10/24/2018
面试内容及标准
2.心理素质
学段 幼儿园 (权重10%) 情绪调控 性格特征 小学 (权重10%) 性格特征 情绪调控 应变能力 中学 (权重5%) 性格特征 情绪调控
心理素质
测评要素


一是积极、开朗,有自信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具有坚定顽强的精神。 二是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能够有条不紊地 工作,不急不躁;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有应变能力; 能公正地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固执。 不是判断有无心理疾患,二是判断心理素质好不好!
10/24/2018
面试内容及标准
10/24/2018
3.考试标准

2011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 颁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 行)”,作为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
要将申请人修学教师资格课程、通过教育教学能 力测试,进行教育实习和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等作为申请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 与之对应,面向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2011 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 行)》(教师[2011]6号),基本理念:育人为本、实践 取向、终身学习。
10/24/2018
10/24/2018
四、面试评分细则
职业认知 心理素质
教师基本素养
仪表仪态 言语表达
思维品质 教学设计
8个维度:5+3结构
职业发展潜质
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10/24/2018
面试内容及标准
1.职业认知
学段 幼儿园 (权重10%) 职业认同 职业态度 小学 (权重5%) 职业认同 职业态度 中学 (权重5%) 职业认同 职业道德 对待学生

10/24/2018
4.考试属性



考试目的: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评价申请人是否具 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择优 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职业准入, 保障教师队伍质量。 考试定位: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 施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 考试对象:符合国籍、品德、体检标准、学历要求。普通 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可凭学校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考试形式: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组成。笔试通过才能参加面 试。笔试采用纸笔考试和计算机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面试 采取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通过回答问题、试讲 (演示)、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试次数与时间:一年举行两次。笔试在每年3月和11月。 面试在其后的5月和12月。具体日期考前由教育部公布。各 省考试次数由各省根据省情确定。
10/24/2018
考生抽题(电脑随机呈 现),并按照有关规定 准备,时间20分钟

面试测试流程(幼儿教师)
接受面试,时间共20分钟 ※ 考生回答问题。由考官从电 脑随机抽取2个问题提问。主 要考查考生的职业道德认识、 心理素质、言语表达与沟通 能力等。(约5分钟) ※考生按题目要求展示。通过 模拟给幼儿讲故事,现场进 行幼儿歌曲弹唱、舞蹈、绘 画、手工等,展示其保教基 本技能与能力(约10分钟) ※考官自由提问。(约5分钟, 2个问题)
10/24/2018
5.(面试)测试命题
面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依据教
师资格考试标准和面试考试大纲命制。
面试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
的面试测评系统。
10/24/2018
三、面试流程与要求
1.面试测试流程
考生候考
抽题
备课
试讲,答辩
评分
候考室
抽题室
备课室
面试考场
10/24/2018
面试测试程序(中小学)


10/24/2018
面试测试程序(中小学)




第四步:试讲。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进行试讲(上课而非 说课)。时间10分钟。 第五步: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内容进行提问(尽量为 教学性问题而非学科知识性问题),考生答辩。控制在5 分钟之内;答辩结束,考生提交教案,退场。 第六步: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 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 过面试测评软件系统提交评分。 面试总分100分。成绩由各分项得分加权累加而得(各分 项权重由面试考试大纲规定)。面试合格线由各省教育行 政部门确定。
中职实习指导教师

注:科目三,中学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 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13个学科;幼儿园面试不分科目;小学面试 科目分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8个学科。
考试报名网

10/24/2018
10/24/2018
面试内容及标准
4.言语表达(交流沟通)
学段 幼儿园(交 流沟通) (权重15%) 言语表达 倾听理解 小学(言语表 达) (权重15%) 语音语速 表达效果 交流沟通 中学(言语表 达) (权重15%) 语音语速 交流沟通
表达
测评要素


一是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口齿清楚,讲 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讲话中心 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 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对方,并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0/24/2018
3.(面试)测试内容
职业认知 心理素质
教师基本素养
仪表仪态 言语表达
思维品质 教学设计
职业发展潜质 基本结构 和 具体内容
(参照评分标准)
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10/24/2018
4.(面试)测试方法 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抽题 备课、试讲、答辩。 结构化面试:即面试的内容、形式、 程序、评分标准及结果的合成与分析 等构成要素,按统一制定的标准和要 求进行。面试题目类型对所有应考者 相同。 抽题备课20分钟,接受面试20分钟。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引入“互联网+
证书管理”模式。自2015年下半年批次起,考
试中心不再打印、补办、下发纸质《中小学教 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改由考生自行通过我 中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合格证查询” 栏目,查询、下载、打印PDF格式“网页版”
的考试合格证明,提供给认定部门使用。
3. 面试考官的要求
5.考试形式
类 别
幼儿园 小 学 初级中学 高级中学 文化课教师 中职 专业课教师 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 力 笔试科目 科目一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 科目二 保教知识与能 力 教育教学知识 与能力 科目三
面 试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学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学能力 (试点省自行组织) (试点省自行 (试点省自行组织) 组织) (试点省自行 (试点省自行组织) 组织)
3.仪表仪态
学段 幼儿园 (权重10%) 行为举止 服饰仪表 小学 (权重10%) 行为举止 服饰仪表 中学 (权重5%) 服饰仪表 行为举止 肢体语言
仪表仪态
测评要素

一是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二是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三是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10/24/2018
培训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政策 面试大纲 面试流程与要求 面试评分细则 要求建议
1
二 三
四 五
10/24/2018
一、教师资格考试政策
1.政策背景



职业资格化体现的是职业专业化要求。国内其他行业的 职业资格考试发展很快,教师专业化已是世界潮流,但 在我国来得较晚。 1994年国家颁布《教师法》,对学历不达标者须通过国 家教师资格考试,但这一考试没有真正实施。各省自行 组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之前各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存在一些不足: 没有统一国家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 考试组织管理不够严格; 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差异对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