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物联网现状及未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臵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

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

现代意义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简单的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

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互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缝对接;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五到十年后的时代,必然是物联网的时代。

物联网网络架构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2 所示。

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

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

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

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通用基础服务设施、能力及资源调用接口,以此为基础实现物联网在众多领域的各种应用。

图2 物联网网络架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物联网涉及感知、控制、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等技术领域,因此物联网涵盖的关键技术也非常多,为了系统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本白皮书将物联网技术体系划分为感知关键技术、网络通信关键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支撑技术,具体如图3 所示。

感知、网络通信和应用关键技术传感和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感知物理世界获取信息和实现物体控制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将物理世界中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转化成可供处理的数字信号。

识别技术实现对物联网中物体标识和位臵信息的获取。

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实现物联网数据信息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路由和控制,重点包括低速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低功耗路由、自组织通信、无线接入M2M 通信增强、IP 承载技术、网络传送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接入技术以及认知无线电技术。

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综合运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库和模糊计算等技术,对收集的感知数据进行通用处理,重点涉及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信息呈现等。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是一种松耦合的软件组件技术,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模块化,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调用方式联系起来,实现快速可重用的系统开发和部署。

SOA 可提高物联网架构的扩展性,提升应用开发效率,充分整合和复用信息资源。

简单的说:物联网的关键是:广泛感知、安全可靠的通信及智能化的处理。

支撑技术物联网支撑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软件和算法、电源和储能、新材料技术等。

微机电系统可实现对传感器、执行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电源系统等的高度集成,是支撑传感器节点微型化、智能化的重要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满足物联网对设备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的综合要求,可以按照不同应用定制裁剪的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是实现物体智能的重要基础。

软件和算法是实现物联网功能、决定物联网行为的主要技术,重点包括各种物联网计算系统的感知信息处理、交互与优化软件与算法、物联网计算系统体系结构与软件平台研发等。

电源和储能是物联网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包括电池技术、能量储存、能量捕获、恶劣情况下的发电、能量循环、新能源等技术。

新材料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实现的技术。

传感器敏感材料包括湿敏材料、气敏材料、热敏材料、压敏材料、光敏材料等。

新敏感材料的应用可以使传感器的灵敏度、尺寸、精度、稳定性等特性获得改善。

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包括物联网导则、物联网总体架构、物联网业务需求等。

感知层标准体系:主要涉及传感器等各类信息获取设备的电气和数据接口、感知数据模型、描述语言和数据结构的通用技术标准、RFID 标签和读写器接口和协议标准、特定行业和应用相关的感知层技术标准等。

网络层标准体系:主要涉及物联网网关、短距离无线通信、自组织网络、简化IPv6 协议、低功耗路由、增强的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无线接入和核心网标准、M2M 模组与平台、网络资源虚拟化标准、异构融合的网络标准等。

应用层标准体系:包括应用层架构、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以及行业、公众应用类标准。

应用层架构重点是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包括SOA 体系架构、面向上层业务应用的流程管理、业务流程之间的通信协议、元数据标准以及SOA 安全架构标准。

信息智能处理类技术标准包括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海量智能信息处理和呈现等。

云计算技术标准重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开放式虚拟化架构(资源管理与控制)、云计算互操作、云计算安全架构等。

共性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标识和解析、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安全、网络管理技术标准。

标识和解析标准体系包括编码、解析、认证、加密、隐私保护、管理,以及多标识互通标准。

安全标准重点包括安全体系架构、安全协议、支持多种网络融合的认证和加密技术、用户和应用隐私保护、虚拟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务的自适应安全技术标准等。

物联网发展现状和趋势1、物联网应用现状全球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球物联网应用主要以RFID、传感器、M2M 等应用项目体现,大部分是试验性或小规模部署的,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覆盖国家或区域性大规模应用较少。

物联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以点带面的局面逐渐出现:物联网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目前仍以点状出现,覆盖面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从全球来看依然非常有限,不过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以点带面、以行业应用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局面正在逐步呈现。

基于RFID 的物联网应用相对成熟,无线传感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从技术应用规模而言,RFID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驱动技术其应用相对成熟,RFID 在金融(手机支付)、交通(不停车付费等)、物流(物品跟踪管理)等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应用,但自动化、智能化、协同化程度仍然较低。

其它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

而全球范围内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物联网应用部署规模并不大,很多系统都在试验阶段。

发达国家物联网应用整体上领先。

美、欧及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成为物联网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物联网已在其军事、电力、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其RFID 应用案例占全球59%。

欧盟物联网应用大多围绕RFID 和M2M 展开,在电力、交通以及物流领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应用,RFID 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欧盟在RFID 和物联网领域制定的长期规划和研究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是较早启动物联网应用的国家之一,在灾难应对、安全管理、公众服务、智能电网等领域开展了应用,并实现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大规模商用,日本对近期可实现、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应用给予政策上便利,对于远期规划应用,则以国家示范项目的形式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韩国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其本土产业能力较强的汽车、家电及建筑领域。

1.2 我国物联网应用初创待发我国物联网应用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许多领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探索与试点,但在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项目,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

工业领域,物联网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设备监控管理以及能耗控制等各个环节,目前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应用,此外在矿井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在试点当中。

农业领域,物联网尚未形成规模应用,但在农作物灌溉、生产环境监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 值)以及农产品流通和追溯方面物联网技术已有试点应用。

金融服务领域,在“金卡工程”、二代身份证等政府项目推动下,我国已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RFID 应用市场,但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正在起步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电子ID以及移动支付等新型应用将带动金融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电网领域,2009 年国家电网公布了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智能变电站、配网自动化、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风光储等示范工程先后启动。

交通领域,物联网在铁路系统应用较早并取得一定成效,在城市交通、公路交通、水运领域的示范应用刚刚起步,其中视频监控应用最为广泛,智能车路控制、信息采集和融合等应用尚在发展中。

物流领域, RFID、全球定位、无线传感等物联网关键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都有所应用,但受制于物流企业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已经启动了血液管理、医疗废物电子监控、远程医疗等应用的试点工作,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节能环保领域,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示范,距离规模应用仍有待时日;公共安全领域,在平安城市、安全生产和重要设施防入侵方面进行了探索。

民生领域,智能家居已经在一线重点城市有小范围应用,主要集中在家电控制、节能等方面。

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物联网发展需求和机遇物联网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引发和带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

物联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方向,物联网蕴含巨大的增长潜能,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物联网将智能赋予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主体,使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使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有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