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教学设计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教学设计

《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
教学内容:
1.唱:复习《田野在召唤》。

2.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致春天》。

3.拓展:了解音乐家贝多芬、格里格。

教学目标:
1.有想象地听赏“田园”,能辨别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速度等音乐要素,能随乐哼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听赏钢琴小品《致春天》,能区分段落,熟悉主题,能对比欣赏,并能举例说出旋律与色彩的特点。

2.从音乐中充分感知春天的美和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听赏钢琴小品《致春天》,能区分段落,熟悉主题,能对比欣赏,并能举例说出旋律与色彩的特点。

2.聆听《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并在听赏中体会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
有想象地听赏“田园”,能辨别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的情绪与速度等音乐要素,能随乐哼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田野在召唤》。

1.有感情地演唱。

在完整演唱歌曲时,可以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辅助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还可以引入二声部合唱,将低声部设计成恒拍的节奏音型以及“啦”的伴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边走边唱的欢乐情景,更具童趣。

2.谈话导入。

一、欣赏《致春天》。

(一)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二)视听《致春天》。

仔细观察三段谱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分段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

1.设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

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三)复听《致春天》。

欣赏全曲,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受。

1.要求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即兴表演对春天来临时人们的祈望心情,要把三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能表达出来。

不求动作和舞姿的优美,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及他们对春天的向往的心情。

二、欣赏《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

(一)初听乐曲。

聆听乐曲,初听后谈谈印象,并试着给乐曲起名,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标题音乐的特点。

1.简介贝多芬生平,初步了解贝多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辉煌的创作生涯。

重走激发贝多芬创作灵感的“贝多芬小路”。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3.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

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

(二)分析欣赏。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我们今天欣赏的是第一乐章选段。

1.聆听乐曲,通过哼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2.再选听乐曲片段,辨别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的速度等音乐要素。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

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三)综合欣赏。

1.再聆听全曲,思考贝多芬题写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的含义,理解贝多芬向往的生活。

2.拓展:请你了解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或音乐作品,与同学一起交流。

课文朗诵《月光曲》、《命运》、《欢乐颂》……
四、总结。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试想一下一个完全听不清楚甚至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满怀憧憬、无比希望,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呢?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