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简介雷平阳,著名作家、诗人,1966年出生,笔名欧阳默,云南昭通人。
1985年毕业于云南昭通师专中文系。
同年被分配至中共盐津县委办公室工作。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调昆明《云南建筑报》任编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调昆明市文联《滇池》杂志社任编辑,云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昆明市作协常务理事。
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另著有散文集《风中的群山》、《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等。
组诗《秋风辞》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奖。
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因为他的独特和另类,所以他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倍受称赞。
雷平阳曾这样描述自己:“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
笑起来,厚厚的嘴唇像石头开裂;不笑的时候,嘴巴荒芜,鼻梁落满白霜,小眼大雾茫茫。
我从来不用额头思考问题,但皱纹一层叠一层,头发悄悄变黄。
我知道我皮肤的漆黑,像有一片不变的夜色把我与世界隔开,所以我怕太强的光,所以我一直身体向内收缩,像个患了自闭症的诗人,默默地生活在故乡。
”关于雷平阳的评论雷平阳的妻子陈黎描述丈夫,格外诗意,“他就是一个身体里面装满了沙子的人”,“每一颗都很干净、很纯洁”,但也是有分量的,“这些沙子融入了他的身体,成就了他的生命意义,而他乐于接受这份责任,他觉得这是他活着的意义”。
报刊中这样评论作家雷平阳:“一位只写自己故乡的诗人”,雷平阳说“不写写云南,我总觉得对不住它”。
在某一次的获奖词中,他说:“生死有艰险,乡愁无穷尽。
这些我身边的生活画卷足够我写作一生。
为此,我深知,作为云南这片土地上,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者,我的写作,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时候。
如果诗歌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像一座殿堂,它应该修在山水的旁边,村庄的大树下,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雷平阳也不是。
他温和、敦厚,远离各种流派、是非之争。
我想一个人只有对云南发自内心地热爱,才会执着于写云南,而且写得有血有肉、有灵动有深情。
雷平阳说:“消失着和已经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是集中了多样文化的地方,我尽可能为区域文明保留一个诗歌谢幕,所以我才不断奔走于滇南的佤山、基诺山、怒江之间。
没有人叫你,没有人要求你,自己不写写这片土地,总觉得对不住它。
我写云南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前强调人们开天辟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云南是一个泛神论的地方,但知道敬畏的诗人很少,我们要维护自然的秩序,让我们有道德、有标准、有秩序。
”在报刊中可以看到若干年前雷平阳曾说:“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
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若干年后,我们看到雷平阳笔下“雨林中的基诺山,人、神、鬼共存的基诺山”,这不仅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承诺的兑现,我想它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社会文化的传承,希望若干年后的中华子孙也能读到这种真实、质朴的岁月痕迹,一直传承下去。
通过《雷平阳散文集》我清晰看到雷平阳把目光投向他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尤其是昭通,体会到雷平阳作品的细节真实和情感赤诚。
雷平阳这样自评其写作:“我的写作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从阅历中来’,而且永远都是写我身边的事。
”雷平阳的作品富于戏剧性,情感在作品中隐忍不发,其客观细致甚至让人感觉冷酷、残忍,像《杀狗的过程》、《学府路一景》、《哺鼠小记》,这些诗的特质常常给我带来极大震撼,为他笔下人物经历的苦难、荒谬、快乐所打动。
对于自己作品的表达方式,雷平阳说:“这涉及一个人对生活的观察方式。
你随便到菜市场看看,那些卖鳝鱼的如何剖杀鳝鱼,你只需要客观地描绘了下来,这些文字不是说残酷,这是生活的真实,细节的呈现就战胜了所有,这里根本不需要想象。
”对于雷平阳的写作体裁他是这样说的:“我写散文是为了释放自己。
诗会让人癫狂,处于崩溃的边缘,散文创作可以让我回到世俗生活,才会有情有义有心肝的散文。
如果诗是‘喧哗与骚动’,那么散文就是‘拯救与逍遥’。
”《基诺山》读后感雷平阳在《基诺山》的序言中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偷渡客。
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我所奉行的往往就是我内心反对的,而我真正以文字竭力捍卫的东西,却连说出声的勇气都早已丧失,我的身份缺少合法性、公共性和透明度,总是被质疑、被调侃、被放逐”。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特别触动,这似乎不仅是诗人在当下的某种困境,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
在《基诺山》这本诗集里,作者将基诺山作为写作的可以坐实的场域,彰显生存困境。
他把我们所经历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放到一座人鬼神共生的山上,不是为了缩小世界之悲,也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秘密通道和神秘关系,继而发现颠覆、衍生、毁灭的反人性的一面,同时又挖掘出人们内心隐藏的、不便直接表达的悲心与忏悔。
作者仿佛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偷渡客”,思想与身体,都已经离开,却又发现自己被留存在了现实的哈哈镜里。
我们的现状,越是恶心的东西越可以大行其道,摆到桌面上,而那些圣洁的、我们共同向往的东西,却被抛弃和埋没。
人人都看见了灾难,却装着没看见。
人人都参与了对美的追捕,却又谁都不站出来承认。
拷问,审判、反思,是应该的,更多时候,诗歌可以魂不守舍,但现在则应该主动加入。
类似的困境,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存在,反对它,以前的诗人在做,他也没有置身事外。
在雷平阳笔下,我看到了他不喜欢象牙塔,而是执着于荒野和现场,为中国的当代汉语诗歌,注入了质地坚硬的真诚的书写,充满了血性与生命力。
再寂静、再破落的寺庙也得有人守着,否则庙寺也会成荒山,无庙了。
而雷平阳正是执着书写我们云南文化的坚守者,我希望像他这样的坚守者更多一些,让我们云南诗歌界香火袅袅。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想人是会死的,文学却可以不死,因为有雷平阳这样的文学守灵人。
雷平阳和他的《云南黄昏的秩序》《云南黄昏的秩序》是后散文文丛之一,是一本散文集。
雷平阳的文字不作秀,不显摆,他会很自然的在文章里显现他的功底,信手拈来,随意而用。
他在《奔跑》中这样写道:“我向荒野上奔跑的人们致敬,我向黑夜中独自奔跑的人们致敬,我向在梦中奔跑的人们致敬。
”无疑的说,奔跑成为了他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
因为,他之于生与死的问题常常一筹莫展,感到生命死亡的恐惧和威胁,他痛苦,所以他与时间赛跑;他喜欢观看火车奔驰,是因为铁轨上足够的锈斑让他嗅到死亡的气息。
他欣赏金黄闪亮的《狮子》,在沉睡中传递着不可一世的威仪,所以,他就像狮子一样“孤单的、高傲的,同时也是凶残的、不守律条的。
”他就这样,离群索居,奔跑在风霜的旷野里乐而忘返。
他要像豹子一样“躲开所有的颂辞,躲开虚空的明亮,展开自己钢一样的躯体,怀抱心灵的黄金,在我们寄存生命而有无力企及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含着泪、幸福而又绝望地,生长或者死亡。
”狮子和豹子就成了他生命中的意象,他就这样强悍而勇猛,幸福而绝望,孤独而自满,恐惧而向往的奔跑在家乡的山冈与河流上。
雷平阳的诗歌特点雷平阳诗歌写作的突出特点,是他特别注重细节。
比如在《昭通旅馆》中,他以一个少年人的视角,写他眼中的、他所不能完全理解的旅馆:扛着花椒箱的老人、理发匠、木匠、代人写信者、亡命天涯的甘肃人、做爱的一男一女……他实际要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与焦虑、青春期独有的疲惫,而最终,一切瞬间即逝。
少年的视角慢慢移动,扫描,就如青春本身。
而雷平阳很耐心地描画着,如雕刻师般,细细地雕琢那些细腻精微之处,然后不断深入,再深入,如钻探机般,直到攫取出最里面的精髓出来,最终写出了一种弥散着的青春的惆怅以及岁月如烟的虚无。
细节如针刺,虽尖细,却刺人最痛,也最能刺入事物本质内里。
雷平阳从细节入手,总是开掘出一些让我们惊异甚至惊骇的内容。
这一点,雷平阳放在诗集开篇的诗歌《亲人》,最能说明他是如何越来越向尖细处深入的,全诗值得引用:“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雷平阳的诗歌,就是这样越来越深入最细小处的。
注重细节,也才使得雷平阳区别于那些泛泛的以强调所谓“地方性”为其标志的诗人。
使得雷平阳成为一个个人性突出的诗人,其个人性就如轰鸣的强悍的充满威力的钻探机,不断顽强往前掘进,一点一点地,艰难地向更深处掘进,最终得以吃透挖深。
雷平阳正是这样剥丝去茧地深入生活与事物的最里面,然后运用语言的炼金术,为我们奉献了一首又一首佳作。
所以,不是因为描绘了奇异的云南,而是因为雷平阳特异的个性,使雷平阳的诗歌呈现出特别的魅力。
或许这也正是他被列为“草根性”写作的代表性诗人的缘故,因为真正的“草根性”,其本质正是“个人性”强大的诗人。
雷平阳的诗歌凸显出来,靠的是他强大的道德自觉,写作的道德。
雷平阳式的真诚、朴拙,区别于那些矫情、虚空。
他的云南元素是鲜明的、阔大的,像阿里巴巴的山中宝库,足够他享用一辈子,传递给后人。
雷平阳的诗歌是记忆的忧伤和大地的赞歌。
他的写作旨趣,既有天空般的广袤,又像尘土一样卑微。
他站在故乡经验的针尖上,怀想世界天真的童年,也领会个人生命的灿烂与悲情。
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惊骇的人生面貌。
他的语言密实,细节庄重、锋利而富有痛感。
《雷平阳诗选》,一以贯之地记录日常生活中凸起的部分,关怀细小事物对灵魂的微妙影响,并以赤子之心的温润,描绘了大地质朴的容颜以及他对生命正直的理解。
雷平阳的写作,已经成为新一代诗人走向成熟的象征。
当你面对有情感的诗歌时,只要感情是真挚的,我想,不被打动的人是很少的。
另外,悲悯是他的基本品质,作为诗人他只是有机会用诗歌这种方式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和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当别人看到“农民工”三个字时,或许只是一个词,而对于他,就是亲戚,能够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