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与预防

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与预防

浅析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与预防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在激烈市场中的有力竞争武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相对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还较为落后。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预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下主要概述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信贷风险理论的研究也更加完善,学者们发现信贷风险的发生完全可能在实际违背合同义务之前产生。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率较低,主要靠存贷利差进行盈利,这样发生信贷危机的可能性就更高,一旦发生信贷危机就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严重者甚至导致银行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点
2.1客观性与普遍性
信贷风险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经济基础是社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促进信贷资金的流通。

一旦产生经济风险那么就有导致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信贷风险的普遍性。

而信贷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信贷风险的产生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不确定性
风险本身就是因为其发生与否是不确定的,它只是存在着某种可
能。

在目前社会经济的环境下,各种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导致风险。

2.3多变性
促使信贷风险的发生是由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决定的,原有风险发生的程序、形式、频率也会随着各个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且变化的规律也会不同,有可能是正相关、有可能是负相关。

2.4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以上的特点,但是它仍然有办法对其进行管理控制。

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定性、定量分析法对其进行识别、监控、防范和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渐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

就目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3.1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求债务人提
供价值合理的抵押品或者提供符合条件的保证人就可以办理贷款
业务。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抵押程序往往十分复杂,并且需要缴纳一定的抵押手续费,如果一旦债务人没有履行合约规定义务,要处理抵押物时,变现的手段也都比较单一,增加了实现抵押优先受偿性的难度,故我们目前的担保措施往往是事倍功半。

3.2识别与量化手段落后
原有的风险识别主要是定性法,大部分方法都单单只有文字性的叙述,文字有时候不能精确地表达真意,这样会造成信贷风险量的模糊性,使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3防范和预警机制的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递基本还是手工进行操作,这样的手工操作一方面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导致决策层无法对信贷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一方面手工操作会导致有很多人可以知晓信贷业务的信息,这将大大调高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预警和和监测系统方面的涉及还是少之又少。

现在的通过控制单个贷款比例和不良贷款比例等方式约束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已经无法适应国内商业银行逐渐转型的要求,更加不符合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而且,手工操作无法实现信息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一家或者几家商业银行可能有某些不良债务人的记录,但是一旦这些债务人转移目标,其他银行由于尚未存有档案可能一时疏忽就给他们提供贷款,结果自然有很大可能是呆账、坏账的产生。

四、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历经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比如同意授信制度、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等,同时还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颁布了一系列的信贷行为规范和准则。

但是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得其中的一些风险管理办法难以适应当今形式的变化。

以下是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的
一些建议措施:
4.1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级分类管理,要对每一个客户实行严格、精密的信用评级,同时对于现金流的流向、来源都要严格把关。

而且可以将国际上的贷款五级分类引进国内,贷款分级制度能够使得银行快速、准确地分辨贷款存在的风险,从而有针对的采取应对措施。

4.2建立和强化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支持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等。

银行在进行贷款前应该重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同时,信贷管理部门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宏观经济信息、微观经济信息以及信贷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在一个完整、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中统一调配,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4.3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最好能够渗透到银行的各项业务中,这样才能把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到最大功能。

内部系统的控制组织结构一定要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各个股东、董事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行长可以负责全行的信贷风险监督任务,在行长之下还可设立一级信贷高管和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对本辖区内的信贷风险集中管理,但是在业务经营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之间是平行作业流程。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四川省:西南财经大学.2010.
[2]邹永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11.
[3]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