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臧立近来,国内外媒体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报导沸沸扬扬,其间不免杂有诸多不确切或谬误的声音。
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个人看法,希望能有助于该问题的澄清。
一、WTO对“非市场经济”问题的态度(一)WTO非市场经济规则的由来实际上,早在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时期,非市场经济问题就已经提出来了。
GATI'1947缔约方曾经于1954年至1955年期间召开会议对GATTl947的各项条款进行审议。
在会议期间,针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价格比较问题,缔约方作了一个补充规定,即关于GAq~F1947第6条第1款的一个补充规定。
该补充规定指出:“在进口产品来自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国家,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确定的情况下,在确定第1款中的价格可比性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此种情况下,进口缔约方可能认为有必要考虑与此类国家的国内价格进行严格比较不一定适当的可能性。
”后来,在GATT东京回合谈判期间达成的《关于实施GATr第6条的协议》(也即《反倾销守则》)中,缔约各方确认在确定倾销时允许继续适用上述补充规定,即:第2条关于“倾销的确定”的规定并不损害总协定附件1第6条第1款的第2段补充规定。
也就是说,进口方认为在确定是否构成倾销时,如果与此种国家的国内价格进行严格比较不适当,那么,该进口方政府可以采用替代国的国内价格。
进而言之,是否采用替代国价格确定倾销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进口方的手里。
后来,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罗马尼亚代表团曾经就这个问题提出议案,认为反倾销守则的制定是为了提供更加一致的和确定的反倾销规则的执行标准,而该补充规定却缺乏这种一致性和确定性;此外,该补充规定只是允许进口方在特定情况下采取替代国价格来确定倾销,而从缔约备方的实践来看,替代国价格已经成为许多缔约方对某些国家自动采用的调查方法,而不是优先考虑反倾销规则所规定的确定倾销的一般方法。
有些缔约方甚至在其国内法中规定,在确定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只能采用替代国价格。
由于GATT制定反倾销规则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倾销案件的完整调查提供一个公正和公开的程序基础”,这种自动适用市场经济国家价格作为替代国价格来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做法是与此背道而驰的。
因此,罗马尼亚建议对该补充规定作出明确的解释,以限制某些缔约方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自动排除确定倾销的一般方法的做法。
但是,欧美等国则认为,该补充规定并不是强制性的,它只是说明了在价格比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特殊困难以及有必要考虑不必进行严格比较的可能性,作为一项授权性的规定,它并没有排除进口方执行反倾销规则一般规定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必要对该补充规定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就这样,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该补充规定被继续保留了下来。
仅从字面来看,补充条款并没有提及“非市场经济”的问题。
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也在于,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都或多或少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垄断,只不过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垄断范围和程度更高一些而已。
如果仅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制定限制条款,难免有歧视之嫌,因此,在制定条款时,并没有提到“非市场经济”的字眼。
但是,在实践中,该补充条款基本上都是用到了计划经济国家和处在经济制度转型的国家。
由于这些国家通常都被称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因此,该补充条款就成了事实上的“非市场经济条款”。
(二)对WTO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理解和实践从有关条款的规定看,进口方要对特定国家的产品适用“非市场经济条款”必须证明:有关进口产品来自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国家,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确定,如果根据《反倾销协议》规定的价格确定方法来确定有关产品的价格可比性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
换言之,在适用“非市场经济条款”时,进口方负有严格的举证责任。
由于要找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存在上述情况并不容易,且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问,进口方通常只是收集一些基本证据即开始援引“非市场经济条款”,而将进一步的举证责任转嫁到了被反倾销调查的企业头上。
但是,由于该条款规定有关进口产品必须是来自贸易被“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国家,且“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确定,因此,在适用该条款时,进口方即便要找到基本证据也非常困难。
然而,因为WTO并没有对这些限定作出详细解释,所以,许多进口方为了既能够将该条款扩大适用,又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通常都设法在其国内法中对该条款作出对其自身有利的扩大解释和规定,并设法逼迫新加入的成员同意在其加入议定书中列入类似条款。
中国就是一个例子。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一般舆论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l款第2项引起的。
该条款规定:“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以替代国价格确定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
有观点认为,该条款的存在等于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认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应诉反倾销中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地步。
因此,中国政府在当初根本就不应该同意在议定书中列入这样的条款。
那么,问题的产生是否就是这样的简单呢?当然不是。
实际上,中国政府之所以同意在入世议定书中列入这样的条款是有原因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虽然越来越高,但迄今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
在中国入世之前,就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国之所以近年来市场化程度空前提高,是由于中国入世前后大步推进改革的结果。
而在中国谈判入世时候,市场化程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
就我国而言,虽然从整体上国家进行垄断或价格控制的产品已经很少,但是,由于我国一贯重视和扶植出口创汇产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出口生产和贸易企业提供各种补贴或财政支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和促进当地企业发展,对各种事务大包大揽、对企业提供超出法律规定的赋税优惠(如税收减免、出口退税等)和补贴以及廉价土地的支持等,这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这些措施中有不少是与WTO规则相违背的。
就欧美等国家而言,在通过自由贸易提高国民福利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他国产品对其国内产业的冲击本身就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庞大经济体,要其他国家对此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显然是不可能的,想要其网开一面,显然是办不到的。
因此,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情况下,欧美等国要求中国受调查的企业证明其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该条款,笔者个人认为,动辄将有关问题政治化或者与政治挂钩是不合适的,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害于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
毕竟我国确实存在太多非市场化的做法。
因此,多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问题上,部分发达国家并不以客观的经济标准为参照,而是以政治和经济利益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譬如在20世纪70年代,欧盟等国对前南斯拉夫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认,以及20世纪90年代,欧盟等国对部分东欧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认,其主要考虑就是这些国家对欧盟开放了市场,并且构成了对前苏联或俄罗斯实力的牵制和削弱。
但这些案例的存在,包括美欧对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并不足以构成我们要求这些国家不对中国适用有关市场经济标准的充分理由。
更何况,上述国家虽然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并不大,而且,在有关反倾销案中,其被动局面也并没有获得显著改观。
(二)“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对中国的法律影响1.“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对中国市场经济身份的影响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国内有不少人士认为,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自己的主动选择,不需要任何人重新确认。
这种观点虽不无道理,但有失偏颇。
因为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既有事实问题,二是对既有事实的认定问题。
我们的确可以说:中国确实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其他国家承认与否,这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中国的产品出口到其他WTO成员去,而不是他们的产品出口到中国来。
如果他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那么,中国的产品在其他成员将会得不到应有的贸易平等待遇。
而且,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4款的规定,在15年内,中国如果能根据WTO进口成员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那么,非市场经济条款将不再对中国适用;如果中国能根据WTO进口成员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证实其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那么,非市场经济条款将不再适用于该特定产业或部门。
该规定说明,中国有义务举证其符合其他成员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标准的规定。
由此可见,既然我们先期已经承认我国还不是市场经济,那么,现阶段,我们就不能只是一门心思建设市场经济,还需要像其他国家介绍我国的建设情况,并取得其承认。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品在其他国家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
根据海关统计资料,中国2003年外贸出口额4383·7亿美兀,被反倾销或特保的产品价值22亿美元,仅占0.5%。
这个数字说明,我国出口受‘‘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的影响不大。
虽然如此,但对于个别企业,这却是一个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另一方面,这也涉及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公平贸易待遇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一旦问题扩大化将对我国出口极为不利。
正是由于此,我国政府从去年开始四面出击,积极游说各国政府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2.“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就现状而言,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尚未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承认,但是,问题也并非糟糕透顶。
因为我国政府在谈判入世议定书时,也通过据理力争为国内企业争取到了一些权益。
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1款的规定:“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如果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个条款与WTO“非市场经济”条款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后者的举证责任在进口方自身,而前者的举证责任则转嫁到了中国出口企业身上,无形中使中国企业的诉讼成本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