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7页、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主题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
从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发展,始终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白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和重建以来。
一些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等是我国社会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
从即将跨入2l世纪之际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新研究课题如社会保障、城乡关系、阶级阶层、pJ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来看,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说,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
而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研究,更加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诸多维度综合地看问题,这一特性正适合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浪潮和发展研究的兴起社会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公认的事实是,它最先是从西欧开始的。
白肩蒙运动以来,从西欧社会中产生出一些新的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开始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8页.48.中国社合发展与发展社会学全球性进程。
这一过程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变化浪潮。
最初,它导致了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创造了全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全面、深刻的社会质变,实际上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
这场变动,其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猪人向新石器时代的务农人的转变,工业化(尤其是蒸汽机)的贡献是用非生物能源取代生物能源,利用机器将热转为动能,因而人类能利用大量新的能源。
"'从这场变功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区别于发展极为缓慢的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现代杜会具有动态性,它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看,这场变动是由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共同推动的。
它迅猛地将原先散布在地球各地的人类群体联成一体,共同卷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变化浪潮。
迄今为止.这场世界性变动呈波浪性前进,它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历厂三次高潮:(])在欧美兴起时期(18世纪下半D1);(2)在欧美继续快速推进时期(]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3)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扩展和加速推进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
8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人认为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达到.后现代因素已经出现,后现代时期即将到来。
但也有人认为,作为向某种"文明的形式"的转变,现代化过程现在并没有终结。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类目前正处在"高度现代性"阶段,是现代性的各种后果变得更加极端化和更加严重的时期。
不管人们对现代性是否终结有何不同看法,现代化如今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从世界范围看,追求并完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9页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尽管西方发达社会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即出现了对现代化和现代化所蕴含的现代性负面价值的反省,但决不应当夸大这种思潮的影响面,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完善现代化而不是抛弃现代化。
所以,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实现并完善现代化乃是当今一股根本性的历史潮流。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社会学产生以来杜会学家一直关泞的问题。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以及现代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学这个学科须灾不可离开的活力源泉。
""现代化推进的波浪型特征,xif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往往决定一个时期社会历史观的主流。
从19世纪中u1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巾化和1:业化等过程及其引发的冲突和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试图运用"社会组织规律"重新安排社会生活的秩序,以顺应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闹导致厂社会学的诞生。
被认为是古典社会学的三位大师的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都对这一过程作了深刻的论述,围绕他们的理论形成了古典计会学的三大传统--唯物史观、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
无论是马克思、杜尔凯姆,还是韦伯,都充分肯定了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进步意义。
但勺此同时,他们都敏锐地洞察到现代化毫无节制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古典大师的远见卓识。
在上述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时期,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浪潮在世界上迅速扩展。
这一时朗,由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引46:期:x、5X9l 61BaRAMMQ自,Q(1g6WQ uM'《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0页发了世界性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口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引起了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殖民主义体系瓦解,新兴的第二世界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的社会体系,两者互相斗争和渗透。
在这种背景下,第三世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文化变迁等问题,引起T人们的普退注意、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在自t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形成以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的社会发展观的一大特点是进化、进步.而在从第二次g1界大战以后,"发展"成了使用最普遍的术语,而且围绕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引起了西方社会科学的重大变化。
经济学家研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发展、并着重从比较的角度研究第三世界的政治现代化过程;社会学家研究现代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
尽管我们根据这些学者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把他们的学说归入不同学科,但实际上多数人的理论观点往往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因此,一些人把这种研究称为"发展研究"(或"发展学")。
发展研究从50年代外始.到70年代俨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西方国家不少大学开设广名为"发展研究"的课程和专业。
但是,人们对这一领域涉及的范围,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甚至对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学木科白,也仑不同看法。
但不管怎样,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30年的时间里,围绕发展问题的研究确实足流派纷呈,新说选出。
特别是在60年代,形成过一种"发展热"或者说"现代化热"。
在最近十几年里,国外有人认为发展研究已陷入严重"危《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1页机",因为该领域的主流理沦未能对发展中国家转型和停滞的不同类型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
学者们对发展研究应当涵盖的地区也存在不同意见。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化,一些人认力谈论"第三世界"或者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国家归类法并作为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的做法已经说不通。
但也有人认为,在发展和现代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只占极少数,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更小,因此第三世界仍是一种客现存在,以第三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研究仍应作为-个独特的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热"、"现代化热"和发展研究的影响有所消退。
在凶方,"后现代"和"全球化"取代"发展",成为时笔的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发展研究影响下降的同时,这种研究亦中国却迅速兴盛起来。
这种状况与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世纪之变相当有利的世界形势,仿佛是历史赐予我们一种也许是最后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激励小国人不顾种种乐力士奋力一争,也吸引学者们纷纷总结国外发展和现代化方面的经验教训,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同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和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一方向促使人们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又为学者们研究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素材。
可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取得新进展提供厂一次难得的机遇。
西方发展理论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在战后发展研究30多年的兴盛期里,从事发展研究的学《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2页者大都来自西方国家。
即便百些第三世界的学者,也是西方训练出来的。
在这一时期,该领域出现了许多理论流派。
对于这些发展理论,人们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战后发展理论先后出现了三个理论派别一-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我国已故著名研究现代化的学者罗荣渠教授从学术源流上将战后西方发展理论归纳为五大流派:(1)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的各种现代化理论;(2)从西方经济学中衍生出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3)从西方政治学衍生出的各种政治发展理论,(4)从激进发展主义引出的各种依附理论;(5)从西方新4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有关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i义的理论。
"应当说、各种发展理论一般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探讨的问题众多,被列入同一流派的学者之间的观点往往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对立,因此很难对其作出完全合理的分类。
但是、它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有两个:(1)为什么四方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而不发达国家仍处十落后的不发达状态?(2)不发达国家能否和怎样发展为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解释前一个问题是一种诊断,回答后一个问题则是'种处方。
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如:社会发展是一种线性过程还是非线性过程?不发达国家是否将走与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首要影响是进步、社会发展还是发展的障碍或低度发展?不发达国家是否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与世界市场形成密切联系是否促进发展?国家在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政权:嚣罗念满默蝴留品始晶X黑急*"n19呢牛版.第4L 6A。
《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3页形式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最适宜,是西力式民主还是威权主义? 经济、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是经济、技术变革决定社会转型的其他方面还是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哪一个经济部门最具动态性,是工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等等。
下面,我们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从学术源流上就各流派的一些主要理论作一简单对比。
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的研究,最先是从经济学开始的。
早期研究发展的经济学家单纯从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不发达地区落后的原因。
刘易斯(w.八就hur Lew止)和后来的罗斯托(w.w.Rostow)将经济发展视为现代化过程,并以人均收入作为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