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工子弟学校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吸纳相当一部分进城 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其原因一是收费相对较便宜。大 多数公办中小学尽管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也是实行 “ 一费制” ,但在学期中也收取一定的活动费。显然,即使
!"
改革・发展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能进入城市公办中小学读书,他们 也可能支付不起学校收取的教学活动费用。而民工子弟学 校尽管办学条件差,但收费相对较便宜,必然会吸引部分 民工子女入学。二是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对子女的教育 期望不高,认为只要孩子在城里有人管、有学上就行了。 三是民工子弟学校生源构成都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 的 子 女 , 有的学校学生还都是同籍同乡,不会遭受城里孩子 的 歧 视 。 四是作息时间相对灵活,如学生可早到校晚离校。这些因 素都适应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其对孩子教 育的需求。据我们了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对民工子弟 学校都颇有好感。
会公布,收费必须出具合法票据。必要时有关部门还可以 考虑通过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途径,增加和扩大达标 的教育资源,满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 需求。所谓新建,就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进城务工就 业农民工聚居区建造符合本地最低办学标准的学校。所谓 兼并,就是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兼并民工子弟学校或与 —分 其联手办学,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分校,形成 “ 总 校—— 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所谓功能转化,指的是把适 龄儿童的减少所造成的城市公办学校中的闲置教育资源, 转化为专门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子女的学校。通 过 上 述 途 径 , 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全方位地把进城务工 就业农民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为早日实现城 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3./245+ 教育经济学国际 百 科 全 书 〔 -〕 + 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6 〔 多渠道筹资”体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 (〕 陈 玉 云 , 葛 大 汇 + “ : %# 用性的反思 〔 ,〕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 () 〔 %〕 崔 邦 焱 + 实 事 求 是 地 确 定 新 时 期 勤 工 助 学 、 校 办 产 业 工 作 :6 的指导方针 〔 ,〕 + 人民教育, #$$( ( !# )
!"
改革・发展
是一种义务教育投入由 “ 暗补”变 “ 明补”的方式。此种 方式不仅有利于使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公办学校和民 工子弟学校公平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而且教育质量高 的学校也可因此获得高入学率而提高政府财政投入 的 效 益 ; 同时也有助于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打破地区和户籍的 限制,积极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扩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 子女入学的机会。 当然,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的同时,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 学行为,提升其办学能力,给予其合法地位。流入地政府 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参照本地最低条件的公办学校办 学 标 准 , 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资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办学者为个 人的,应当具有政治权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办学者为 单位的,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校长应当持有县级及以上教 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任职资格 ( 资历)证书和校长上 岗 证 书 , 教师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其他职工也应具 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证书。学校应基本符合中小学办学 条件,有必要的开办资金和保证日常教育教学运行的稳定 经费来源,有独立、合法的财务管理。民工子弟学校的收 费项目和标准按办学成本核定后,报物价部门核准,向社
注释:
〔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座谈会”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 资料 "#$$%&’&!’
(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导师 湖北武汉 %($$)*
教授、博士生
教 育 导 刊
二
责任编辑:林再峰)
( 上接第 * 页) 学校应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规范管理。部分农村学校 对发展校办产业存在畏难情绪,担心存在一定的风险。其 实,发展校办产业的目的,首先是为本校师生谋福利。它 可以用当地的经济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争取 本地的技术支持以减少风险,获得利润。学校要严格按教 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劳动,特别要注意劳动生产中 学生的安全问题,严禁组织学生参加危险的、重体力的、 有污染的劳动,也不要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劳动;还应合 理安排劳动生产活动时间,不能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学校要落实基地人员,明确其责任,把学校生产劳动基地 建设成为 “ 农、科、教”相结合的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和 推广的基地,从而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教育效益和社会 效益。 要消除家长和学生的误解。一些家长希望学校能为孩 子将来提高社会地位创造条件,对学生参与那些手工劳动
主要是基于宏观估算和微观调查,缺乏精确的统计。据我 们对武汉市的调查,该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接受义 务教育的学生有 $% 万人,其中在公办中小学上 学 的 学 生 有 # 万人,在已审批和未经审批的简易民办中小学上学的学生 近 & 万 人 , 后 者 约 占 全 部 进 城 务 工 就 业 农 民 子 女 的 %’( 。 另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年 # 月 $# 日在北京 主 持 召 开 的 “ 进 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座谈会”上获得的部分省市 资料,截至 !""% 年 ! 月,在苏州进城务工就 业 农 民 子 女 就 读 人 数 为 $)’&*) 人 , 其 中 在 公 办 学 校 就 读 的 有 $"""&+ 人 , 吸 纳 比 例 为 &),$!( ; 在 民 工 子 弟 学 校 就 读 的 有 )’&"& 人 , 占
不同的制度架构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从实践来看, 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政府的财 政投入主要是公办学校,几乎顾及不到民工子弟学校。有 的地方甚至认为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 源 、 争 教 师 , 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于是对这类学校实行不同程度的 限制、排挤甚至打击和取缔。我们认为,为了给进城务工 就业农民子女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民工子弟学 校的办学条件进行相应的规范是必须的,对一些违规办学 的民工子弟学校实行取缔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规范应在对 民工子弟学校从总体上积极鼓励和支持的前提下进行。遗 憾的是,目前各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类学校缺乏 鼓励和支持,而且一律按照本地的情况来制定办学标准。
表示难以理解,更担心学生沦为学校赚钱的工具。为此, 学校应向家长说明发展校办产业的必要性,同时明确校办 产业对学生的合理回报及其在育人上的效益,以此获得家 长和学生的支持。
六 年 一 月 号 上 半 月
参考文献:
〔 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 !〕 范 先 佐 + 构 建 “ 政体制 〔 : (! ,〕 + 教育发展研究, #$$% ( %) 〔 美〕 -./012 #〕 〔
六 年 一 月 号 上 半 月
增至近 &"" 所,多分布在城乡交界的流动人口聚 居 带 。 武 汉 市 未 经 审 批 的 简 易 学 校 !% 所 , 进 城 务 工 就 业 农 民 子 女 在 校 学 生 数 占 全 市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在 校 学 生 数 的 $!())* 。 这 些 民 工子弟学校一般都采用边修建、边招生、边申报的办法, 先斩后奏。这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存在的问 题 较 多 。 其主要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科不配套,质 量 不 高 , 不少校长和教师无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多 数学校在房屋、消防、饮食、交通、防疫等方面存在着安 全隐患,且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对儿童少年 的成长极为不利;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低 下。对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决不能听之任之。政府应对这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加 以 规 范 , 以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权益。 民工子弟学校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根本 原因是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户籍制 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以 “ 农业”和 “ 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标志鲜 明 的 两 大 类别,也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
三、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思考
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应 以 “ 流入地政府为主”和 “ 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但并 不排除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进城务工就业 农民子女也不一定必须选择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可以选择 上公办学校,也可以选择上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工 子弟学校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办学校学生所获得的 相同的公共财政支持,而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民 工子弟学校也应获得政府相应的财政支持。特别是民工子 弟学校大多建立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 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学校的供给不足,方便了进 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近入学,因而更应得到政府的财 政支持。为此,可考虑实行 “ 生均拨款制度” ,即不分公办 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 的财政经费;也可实行 “ 教育卷”的方式,将政府预算内 义务教育经费直接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户 籍所在地的子女可以凭其户籍享受政府发放的 “ 教育卷” , 凭卷自由选择学校;而非户籍的农民工子女也可以凭其所 在社区居委会或用人单位的证明领取 “ 教育卷 ” ,自由选择 学校。学校凭 “ 教育卷”到政府财政部门兑付现金。这也
教 育 导 刊
二
了公办学校及政府的财政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也 应当看到,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有相当一批是未通过 审 批 的 。 如 !""# 年 成 都 市 有 $% 所 民 工 子 弟 学 校 , 其 中 没 有 通 过 办 学 审 批 的 就 有 $# 所 。 北 京 市 未 经 批 准 的 民 工 子 弟 学 校 !""& 年 闹 “ 非 典 ” 前 达 到 &’% 所 , 年 底 减 少 到 !’" 所 , 到 !""# 年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