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商学院党支部组织开
展了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
立八十周年”为主题的组织生
活会。
首先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让我们再次回顾了解了根据地
建立的背景及过程;而后观赏了影片《挺进大别山》。
我作为未曾经历革命
过程的后代,观后的震撼萦绕在心。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
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
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影片大概讲述的是,战争初期,
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
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
发动战略反攻。
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
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
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
尤记得毛主席为思战略不顾治红色记忆观后感
疗;尤记得刘邓演讲的豪言壮志;
尤记得战士们呼声阵阵响彻山
岗。
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
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
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
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
人
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在这发自
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
大的民族精神
今天重新思考这段历史,可以从
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紧紧依
靠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同群众的
联系,是鄂豫皖根据地克服红二
十五军撤离带来的种种困难最
终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鄂豫根
据地在敌人疯狂“清剿”、“围
剿”之下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
终仍坚持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根据地的斗争得到了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援。
即使在根据
地被敌人占领的地方,群众也
“心向着红军”。
广大人民群众
和根据地同生死、共患难,是根
据
地军民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
敌人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曾经用过一个形象生
动却寓意深刻的比喻,来强调社
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他说: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
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
头脑。
”精神的传承正是这样。
由于感受到这股强大的民族精
神和革命精神
的震撼,在这次党组织生活会后,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革命精神,
重温红色记忆,我又搜集了相关
资料,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
精神在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还
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
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
虽然这些
革命精神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它们都是是生生不息的、勇于奋斗的、敢于胜利的精神,突出表现为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崇尚革命的首创精神、艰苦奋
斗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
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集
中表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
从这条精神血脉流淌着的血液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最初基因。
比如: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创榛辟莽、敢为前驱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知行方式,胸怀天下、精忠报国的爱
国思想,重义轻利、清介自守的高尚品格等等。
正如黑格尔在
论述精神演绎发展时认为的那样,它是抛弃了旧原则、带来历史新的冲动的“一个新的原则,一个新的民族精神”。
其“新”就在于:它是紧紧围绕革命斗争实践
而展开的,是共产党人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和最高指导原则,是反映和体现当时时代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革命精神。
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又赋予了新
的内涵,如奋斗精神和模范精神。
正如辅导员老师在会上教育的
那样,我们作为商学院的先进分子,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为商学院建设好学风,班风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