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轧机的压下装置是轧机的重要结构之一,用于调整辊缝,也称辊缝调整装置,其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轧件的产量与质量。
压下装置按传动方式可分为手动压下、电动压下和液压压下,手动压下装置一般多用于不经常进行调节、轧件精度要求不严格、以及轧制速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型钢、线材和小型热轧板带轧机上。
电动压下装置适用于板坯轧机、中厚板轧机等要求辊缝调整范围大、压下速度快的情况,主要由压下螺丝、螺母及其传动机构组成。
在中厚板轧机中,工作时要求轧辊快速、大行程、频繁的调整,这就要求压下装置采用惯性小的传动系统,以便频繁的启动、制动,且有较高的传动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这种快速电动压下装置轧机不能带钢压下,压下电机的功率一般是按空载压下考虑选用,所以常常由于操作失误、压下量过大等原因产生卡钢、“坐辊”或压下螺丝超限提升而发生压下螺丝无法退回的事故,这时上辊不能动,轧机无法正常工作,压下电动机无法提起压下螺丝,为了克服这种卡钢事故,必须增设一套专用的回松机构。
电动压下装置的主要缺点之一是运动部分的惯性大,因而在辊缝调节过程中反应慢、精度低,对现代化的高速度、高精度轧机已不适应,提高压下装置响应速度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其惯性,而用液压控制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
液压压下装置,就是取消了传统的电动压下机构,其辊缝的调节均由液压缸来完成。
在这一装置中,除液压缸以及与之配套的伺服阀和液压系统外,还包括检测仪表及运算控制系统。
全液压压下装置有以下优点:1、惯性小、动作快,灵敏度高,因此可以得到高精度的板带材,其厚度偏差可以控制到小于成品厚度的1%,而且缩短了板带材的超差部分长度,提高了轧材的成品率,节约金属,提高了产品质量,并降低了成本;2、结构紧凑,降低了机座的总高度,减少了厂房的投资,同时由于采用液压系统,使传动效率大大提高;3、采用液压系统可以使卡钢迅速脱开,这样有利于处理卡钢事故,避免了轧件对轧辊的刮伤、烧伤,再启动时为空载启动,降低了主电机启动电流,并有利于油膜轴承工作;4、可以实现轧辊迅速提升,便于快速换辊,提高了轧机的有效作业率,增加了轧机的产量。
全液压压下也存在一些缺点:压下系统复杂,工作条件要求高,有些元件(如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及测厚仪等测量元件)和伺服阀等制造精度要求很高,并要求在高温、高压及有振动条件下,工作不应失灵或下降测量精度和控制灵敏度,因此制造困难、成本高,维护保养要求很严格,以保证控制精度。
虽然液压压下相对于电动压下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由于电动压下无法满足目前正在发展的高生产率、高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带轧机的工作要求,因而,采用液压压下的板厚自动控制系统来代替电动压下的板厚自动控制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液压压下板厚自动控制系统将会愈来愈完善。
2 轧机简介2.1 轧延原理轧机是实现金属轧制过程的设备。
泛指完成轧材生产全过程的装备﹐包括有主要设备﹑辅助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和附属设备等。
实现金属轧制过程的设备。
泛指完成轧材生产全过程的装备,包括有主要设备、辅助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和附属设备等。
但一般所说的轧机往往仅指主要设备。
据说在14世纪欧洲就有轧机,但有记载的是1480年意大利人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设计出轧机的草图。
1553年法国人布律列尔(Brulier)轧制出金和银板材,用以制造钱币。
此后在西班牙、比利时和英国相继出现轧机。
图1为1728年英国设计的生产圆棒材用的轧机。
英国于1766年有了串列式小型轧机,19世纪中叶,第一台可逆式板材轧机在英国投产,并轧出了船用铁板。
1848年德国发明了万能式轧机,1853年美国开始用三辊式的型材轧机(图2),并用蒸汽机传动的升降台实现机械化。
接着美国出现了劳特式轧机。
1859年建造了第一台连轧机。
万能式型材轧机是在1872年出现的;20世纪初制成半连续式带钢轧机,由两架三辊粗轧机和五架四辊精轧机组成。
以轧机为主体,将金属坯料轧延成材的成套设备。
轧机是直接轧延金属的主机,它利用旋转的轧辊辗压坯料,使金属按规定的要求产生塑性变形,如图1。
轧延是生产率最高、成本最低的金属成形方法,适用于轧延横断面相同或有周期性变化的条状或板状材料;特殊轧机可轧制机械零件或其毛坯以及某些非金属材料。
轧延主要有热轧和冷轧两种方式。
热轧是在轧件加热的条件下进行轧延,以降低轧延压力;冷轧是在室温下进行,可使轧件得到很高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并可改善轧件的机械性能。
轧机原理的表面现象很简单,就是通过轧辊的轧制把较厚的板带或坯料轧成较薄的板带(箔),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有热轧,有冷轧等,有色行业有铸轧机、冷轧机、铝箔轧机(又分为粗轧机、精轧机),最近又开始兴起热轧机等等,相关的辅助设备就更多了:横切机、纵切机、分卷机、合卷机,拉弯矫直机。
但轧机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总体上分为机械、液压和电气控制三部分,轧机精度的高低除与机械制造的水平有关外,液压与电气控制也是必要的。
2.2 轧机的分类轧延机械可按所轧延的材料分为轧延钢材的和轧延铝、铜等有色金属的两类。
各类轧机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基本相同,只是轧延的温度、压力和速度有所差异。
轧机中使用最多的是轧钢机。
轧机又可分为半成品轧机和成品轧机。
半成品轧机主要是开坯机,包括初轧机、板坯轧机和钢坯轧机。
随着连铸机的逐步推广,某些装有连铸机的钢厂已不再使用开坯机开坯。
成品轧机有型材轧机、轨梁轧机、线材轧机、厚板轧机、薄板轧机、带材轧机、箔带轧机、无缝管轧机、铜板轧机、铝板轧机和某些特殊轧机。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轧辊的布置和辊的形状不同,并且在精度、刚度、强度和外形尺寸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辅机是成套的辅助设备,可分为加工用辅助设备和储运包装等辅助设备。
加工辅助设备包括:切成一定尺寸用的各种锯床、剪断机和圆盘剪;精整轧材用的矫正机和平整机;热处理用的各种工业炉(包括推料出料机)和可控气氛装置;表面加工和清理用的除鳞(清氧化皮)、抛丸(铁丸喷射钢材表面)、酸洗、清洗、镀层、涂塑、涂油和打印等机组。
储运包装辅助设备有运锭车、各种辊道、推床(横移轧件)、升降台、翻转机、回转台,以及带材卷取机、开卷机、堆垛机和打捆机等。
此外,轧延机械还包括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相应的电力拖动系统,以及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
2.3 轧机的组成轧机主要由主电机、主传动和主机座(工作机座)组成,如图2。
主电机在需要调速时使用直流电机,不需要调速时使用同步或异步(带飞轮)交流电机。
主机座由机架、轧辊、轴承座、压下装置和平衡装置等组成,如图3。
机架是承受轧延力的部件,闭式机架有较好的刚度,但开式机架换辊较方便,如图4。
轧辊是轧延金属的部件,辊身为工作部分,轴头用于传动,如图5。
板材轧辊的辊身形状称为辊型,型材轧辊的轧槽称为孔型。
压下装置用来调节轧辊的压下量。
高速带材轧机的厚度自控常由液压压下装置来完成。
平衡装置用于消除压下螺丝等处游隙的影响,以免受载时产生冲击。
板带轧机的主机座中还设有液压弯辊装置,在辊颈施加附加弯矩而使辊身产生附加挠度,以此来控制带材的横向厚度而获得最佳的板型。
主要设备有:1、工作机座:由轧辊、轧辊轴承、机架、轨座、轧辊调整装置、上轧辊平衡装置和换辊装置等组成。
2、轧辊:是使金属塑性变形的部件。
3、轧辊轴承:支承轧辊并保持轧辊在机架中的固定位置。
轧辊轴承工作负荷重而变化大,因此要求轴承摩擦系数小,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且要便于更换轧辊。
不同的轧机选用不同类型的轧辊轴承。
滚动轴承的刚性大,摩擦系数较小,但承压能力较小,且外形尺寸较大,多用于板带轧机工作辊。
滑动轴承有半干摩擦与液体摩擦两种。
半干摩擦轧辊轴承主要是胶木、铜瓦、尼龙瓦轴承,比较便宜,多用于型材轧机和开坯机。
液体摩擦轴承有动压﹑静压和静—动压三种。
优点是摩擦系数比较小,承压能力较大,使用工作速度高,刚性好,缺点是油膜厚度随速度而变化。
液体摩擦轴承多用于板带轧机支承辊和其它高速轧机。
4、轧机机架:由两片“牌坊”组成以安装轧辊轴承座和轧辊调整装置,需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承受轧制力。
机架形式主要有闭式和开式两种。
闭式机架是一个整体框架,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主要用于轧制力较大的初轧机和板带轧机等。
开式机架由机架本体和上盖两部分组成,便于换辊,主要用于横列式型材轧机。
此外,还有无牌坊轧机。
5、轧机轨座:用于安装机架,并固定在地基上,又称地脚板。
承受工作机座的重力和倾翻力矩,同时确保工作机座安装尺寸的精度。
6、轧辊调整装置:用于调整辊缝,使轧件达到所要求的断面尺寸。
上辊调整装置也称“压下装置”,有手动、电动和液压三种。
手动压下装置多用在型材轧机和小的轧机上。
电动压下装置包括电动机、减速机、制动器、压下螺丝、压下螺母、压下位置指示器、球面垫块和测压仪等部件;它的传动效率低,运动部分的转动惯性大,反应速度慢,调整精度低。
70 年代以来,板带轧机采用AGC( 厚度自动控制) 系统后,在新的带材冷、热轧机和厚板轧机上已采用液压压下装置,具有板材厚度偏差小和产品合格率高等优点。
7、上轧辊平衡装置:用于抬升上辊和防止轧件进出轧辊时受冲击的装置。
形式有弹簧式,多用在型材轧机上;重锤式,常用在轧辊移动量大的初轧机上;液压式,多用在四辊板带轧机上。
为提高作业率,要求轧机换辊迅速、方便。
换辊方式有 C 形钩式、套筒式、小车式和整机架换辊式四种。
用前两种方式换辊靠吊车辅助操作,而整机架换辊需有两套机架,此法多用于小的轧机。
小车换辊适合于大的轧机,有利于自动化。
目前,轧机上均采用快速自动换辊装置,换一次轧辊只需5~8分钟。
8、传动装置:由电动机、减速机、齿轮座和连接轴等组成。
齿轮座将传动力矩分送到两个或几个轧辊上。
9、辅助设备包括轧制过程中一系列辅助工序的设备。
如原料准备﹑加热﹑翻钢﹑剪切﹑矫直﹑冷却﹑探伤﹑热处理﹑酸洗等设备。
10、起重运输设备:吊车、运输车、辊道和移送机等。
11、附属设备:有供、配电、轧辊车磨,润滑,供﹑排水,供燃料,压缩空气,液压,清除氧化铁皮,机修,电修,排酸,油、水、酸的回收,以及环境保护等设备。
2.4 轧机的结构形式轧机的结构形式和性能主要决定于轧辊的布置形式和主机座的布置形式,如图6。
①二辊轧机:结构简单、用途广泛。
它分为可逆式和不可逆式。
前者有初轧机、轨梁轧机、中厚板轧机等。
不可逆式有钢坯连轧机、叠轧薄板轧机、薄板或带钢冷轧机、平整机等。
80年代初最大的二辊轧机的辊径为1500毫米,辊身长3500毫米,轧制速度3~7米/秒。
②三辊轧机:轧件交替地从上下辊缝向左或向右轧制,一般用作型钢轧机和轨梁轧机。
这种轧机已被高效二辊轧机所取代。
③劳特式三辊轧机:上下辊传动,中间辊浮动,轧件从中辊的上面或下面交替通过。
因中辊的直径小,可减少轧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