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根据良好的生态环境。
4、水土保持区划: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5什么是水土保持规划?它有何特点?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持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其特点有:高度的综合性:水土保持规划内容庞杂,涉及知识面广泛,与地学、土壤学、农学、生物学、数学和水利学科等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在学好各门基础、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和综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之目的。
鲜明的实用性:水土保持规划又是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其技术特征非常明显。
因此,在课程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统一。
6、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发生水土流失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区域、流域、城市和开发建设项目区。
7、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8、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
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
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划类型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9、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1)、水土保持原理:也称为水土流失规律特征。
它是通过对土壤及其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研究,得出水土流失的强弱程度、时空分布规律等。
2)、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原理:保持生态平衡条件下的经济平衡,是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矛盾统一体,是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进化过程中,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的平衡状态。
10、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11、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大问题。
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水土保持规划可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客观自然规律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律运行,避免盲目性,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因此,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节约消耗和创造价值的作用。
第一章:水土保持区划1、水土保持区划概念及内涵?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内涵:水土保持区划属于部门区划,又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共同点是以“生态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所谓生态经济系统就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做好区划工作,既要分析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条件,也要重视人类破坏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人为社会环境特征是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理论依据。
2地域分异规律概念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从自然地理现象的综合特征和形成原因来看,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了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和垂直带性规律三种基本形式;从分异范围、规模(又可称为尺度)大小讲,它又可划分为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大陆及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四级系统。
地理环境之所以能够形成规律性分布的现象,主要是由地球的内力(或内能)和外力——太阳能,以及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他因素(也称派生因素)所引起的。
通常将地球的内力称为非地带因素,而太阳能的作用称为地带性因素。
3、水土保持区划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1)、常规区划发步骤:组织队伍,试点培训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归纳,提出成果提出意见,报批定案2)、数值区划法步骤: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模糊数学及数理化理论与数值区划方法4水土保持区划报告的内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工作情况水土保持区划5、水土保持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相似性;不同类型区之间,其自然条件、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应有明显的差异性。
2)、同一类型区内各地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基本一致;不同类型区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应有明显的差异。
3)、作为划分不同类型区的依据,是影响水土流失和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情况下,主导因素应有侧重。
6、水土保持分区的命名应体现哪些内容?1)、表明地理位置、地貌、岩性、植被特征2)、表明土壤侵蚀情况3)、表明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7、水土保持区划应包括哪些内容?1)、各个类型区的界限、范围、面积、行政区划2)、各个类型区的自然条件3)、各类型区的自然资源4)各个类型区的社会经济情况第二章1、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地区或一个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规律、程度及其特点,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整体部署和系统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确定规划措施顺序和进度安排,并对其实施后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预测。
水土保持规划种类: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三种类型,规划范围统称为规划的单元。
2、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优点(1)针对性笑,小流域既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自然集水区,也就自然成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独立单元,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能更好地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2)治理的综合性,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便于统一安排各项综合治理措施。
建成独立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
(3)经营管理的便利性,一个小流域往往权属于一个乡,一个村或一个队,这样就便于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生产潜力,获得最大的效益。
3、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贯彻“防治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因地制宜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出各项措施的技术要求。
同时分析各项措施所需的劳工、物资和经费,在规划期内安排好治理进度,预测规划实施后的效果,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
4、水土保持规划的方法(一)专业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相结合(二)全面普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三)单项分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四)定向分析与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5、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一、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四个主要方面二、社会生产发展预测:(一)人口增产预测(二)农产品需求量预测(三)农业生产水平预测(四)各类土地需要量预测(五)乡镇企业的发展预测三、土地利用规划:对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以便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部署各项治理措施四、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设计:治理模式系指一个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和途径五、水土保持措施规划六、治理进度安排七、综合效益分析6、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程序一、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力量的准备、资料的准备和物资准备二、外业调绘、调查和现场初步规划三、内业整编和规划调整第三章1、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一、自然因素调查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土壤调查、气候调查、矿场资源调查、生物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二、社会经济因素调查人口和劳动力调查、农村各业生产调查、农村群众生活调查三、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调查水土流失调查(水力侵蚀调查、重力侵蚀调查、风力侵蚀调查、混合侵蚀调查)、水土流失成因调查包括:自然因素成因调查、人为因素成因调查水土保持现状调查(水土保持发展过程调查、水土保持成绩和经验调查、水土保持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的意见)四、调查方法及资料整理室内准备、外业调查、外业调查资料的检查和整理调查报告的编写(前言、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土地利用概况、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情况、附录)2小班又称地块,是进行调查规划设计的基本单位3、干沟比降:降指干沟口和干沟源头高程差与干沟长度的比值,用%、‰表示。
4、流域的完整系数:或称流域形状系数,表示流域发展的程度5、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侵蚀沟的长度,单位km/km26、降雨强度:简称雨强,也称雨率,是指单位时间的降雨量,我国气象部门规定:一日(24h)内降雨量<10mm的称小雨;10-25mm的称中雨;25-50mm的为大雨,超过50mm或1h降雨量超过16mm的降雨称为暴雨7、干燥度:反应各地干湿度的指标,指植物的最大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即最大水分需要量与降水的供给量的比第四章1、土地单元:是指和一种特殊的土地特征或土地成分组合型相关联的一种地貌综合体2、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
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
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