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牛丽,女,甘肃武都人,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助教。从《白夜行》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
★牛丽
(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一直以来,侦探小说都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着许许多多的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读者的需
要,侦探小说不再以简单的破案为写作目的,而是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和人性,日本侦探小说作家东野圭吾在自己的
作品《白夜行》中就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到了日本的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
[关键词] 侦探小说; 东野圭吾; 《白夜行》;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7-0048-02
侦探推理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体裁,属于惊险神
秘小说的范畴。侦探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
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它
的结构、情节、人物、甚至环境都有一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
它也是一种程式文学。由于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破案大多采
取推理方式,所以也有人称它为迷离推理小说。但是随着侦
探小说本身的发展和读者认知的不断提高,侦探小说不再以
单纯的破案为写作目的,而是带有了更多的关于社会关于人
性本身的思考。
一、传统侦探推理小说在日本的发展
推理小说起源于美国,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
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推理小说发展于英国,柯南·道
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的侦探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
行并历久不衰;然而推理小说的大行其道却是在日本。现在
全世界最重视推理小说发展的就是日本文学界。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侦探小说逐渐复苏,进入“推理时代”。上世纪50年代以松本清张为代表的一批推理
小说作家崛起,运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探索和追究犯罪的社
会原因,揭示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反映人们潜在的矛盾和苦
恼,使推理小说摆脱了庸俗的趣味性,形成具有现实主义倾
向的社会派推理小说,重视现实性和真实性,具有强烈的时
代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不单纯追求破案情节,而着重对人物
性格的刻画,努力分析隐藏在犯罪背后的社会根源,研究社
会环境的影响和罪犯的思想发展。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改变了以往的推理小说偏重案
情剖析,忽视表现人与人思想感情的缺陷,在保留严密推理
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案情发生的动机,追究犯罪的社会原因,
并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政界、商界、金融界、乃至
国际复杂的斗争;小说中又常常穿插爱情和惊险故事,因此
情节曲折,悬念迭生,结局意外,这些就成为它吸引人的重要特点。
而侦探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便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
起来的日本新新侦探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东野圭吾的侦探推理小说
东野圭吾是现今日本最受欢迎的侦探小说家之一,1985
年以《放学后》摘得日本人推理界最高奖项第31回江户川乱
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门从事侦探小说的专职写
作创作,1999年,《秘密》获得第52回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入围第120届直木奖;此后《白夜行》、《暗恋》、《信》、《幻夜》
四度入围直木奖;而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更是史无前
例的一举囊括日本直木奖,本格推理奖以及年度三大推理小
说第一名,其小说多以深刻尖锐的文字凸显人性暗黑面,情
节跌宕起伏,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结局是什么,是一个
将生活,人性,推理,情节等结合完美的优秀推理小说家。
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尝试了许多新的切入点,古典、趣
味、科学、日常、幻想,在他笔下似乎没有什么题材不能入推
理,似乎没有题材不能成为故事的要素。在推理的范畴里,
东野圭吾不曾吝惜挑战现状。从初期以诡计为中心的作品,
渐渐发展出许多具有独创性,甚至是实验性的方向。但是在
众多小说中,东野圭吾的小说中的案件几乎都是立足于日本
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应该说正是这种现实问题使得读者在阅
读小说时除了对于离奇的案件本身之外,又能对案件所带有
的社会问题表示感同身受。例如以核能发电厂为舞台的《天
空之蜂》、试探日本升学教育问题的《湖边凶杀案》、直指犯
罪被害人及加害人家族问题的《信》和《彷徨之刀》,这些都
在显露出东野对于刻画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执著。而这种对
于人性的深入挖掘在他的作品《白夜行》中表现得更为深刻。
三、《白夜行》中的人性
《白夜行》是很多东野圭吾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虽然曾—48—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7期经入围过日本推理小说中的大奖“直木奖”,但是却并没有获
得实际的奖项。然而《白夜行》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
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
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这部书使
得东野圭吾成为“天王级”的作家。《白夜行》的故事开始时发生的背景是日本上世纪80年
代初,结束时就到了90年代末。涵盖了近20年的日本现代
发展史,从小说中你能感受到日本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由
于小说中涉及日本社会的许多层面,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展现
在读者面前,黑社会横行,卖淫普及,高兴技术的犯罪……这
些与小说既有关也无关,但导致出的许多悲剧,人性的堕落,
道德沦丧,足以让人反思日本的那个时代。《白夜行》作为一部侦探推理小说,最大悬念在全书的开
端其实已经明了,两起看似毫无关联的案件:一桩离奇杀人
案和一出看似平常的自杀案,实际上却是密切相关。两个小
孩子犯下了相似的罪行:男孩桐原亮司看到自己娈童的父亲
出于震惊也出于对于女孩唐泽雪穗的保护用剪刀杀了自己
的父亲;而女孩唐泽雪穗为了保护可能会因为自己母亲而被
抓的桐原亮司,也为了摆脱自己低贱的命运而杀了自己的母
亲。案情在警察眼里很离奇,究其原因却是谁也没有怀疑到
凶犯会是两个孩子。然而虽然逃离的当时的惩罚,两个孩子
却背负着这样的“原罪”各自开始了“没有白天”的生活。世
人眼里他们毫无关系,但实际上两个人却形成了最终的也是
最亲密的同盟。
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白夜行》首先想到的是爱情故事。
爱情在两个人之间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两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的还有一种更内在的人性的
纠结,一种灵魂的羁绊。一开始两个人也应该只是为了逃避“原罪”,等待曾经罪行时效的到来,然而就像人们最初只是
想说一个谎言,但结果却为了圆谎而说了更多的谎言一样,
只是单纯为了逃避的两个人,却为了遮掩曾经的罪行犯下了
新的犯罪,一开始还只是为了去遮盖过去而犯罪,而到后来
似乎全部脱了节,不再是单纯的躲避,更多的是有意为之的
犯罪。
桐原亮司在长大后,先后做过许多不正当的职业。比如
组织卖淫、卖盗版游戏软件,伪造银行卡等等,而在这个过程
中,他又以自己狠毒的手法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唐泽雪穗在
母亲死后,成为一个亲戚的养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
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也先后迫害了
许多人,在别人没有察觉到时伤害他们,自己再出面充当好
人,来博得他人的好感。在这些犯罪过程中,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看似没有联系,却有着深刻的联系。
唐泽雪穗从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世故,也许是娈
童案的被害者的缘故,她比任何人都先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
自身的无助,所以当她改变自己的环境之后,就在不断的索
取,不断的打造自身的条件,美丽的外貌,优雅的举止,这一
切都为自己的不断上升提供了阶梯,但是这些还不够让她得
到一切,于是她不断利用了阴暗的力量,利用桐原亮司来欺
诈、监听、甚至是杀人。幼年的遭遇让她的灵魂极度空虚,除
了不断得到,不断满足,似乎什么也无法填充她的需求。而
能帮助她不断得到的桐原亮司便成为她心灵的支柱,这也正
是为什么她明明爱着桐原亮司,却让他不停走上犯罪道路的
原因:她需要明确知道作为她的灵魂的桐原亮司在支持着
她。
桐原亮司看上去是个没有任何野心的人,他除了想在“白天走路”以外没有什么真正的欲望。他几乎没有为自己
做什么,而只是一味为了唐泽雪穗在忙碌,甚至不惜为她犯
罪。看上去唐泽雪穗是生活在白天的,而他则是生活在黑暗
中的。为什么他会这么执著于成为唐泽雪穗的帮手?爱情
的成分肯定是有的,但是应该也有一些更隐秘的内容,比如
赎罪,毕竟他亲眼看见了自己父亲与幼年唐泽雪穗之间的那
一幕,除了对于父亲的失望之外,估计也有了对于唐泽雪穗
的抱歉感。对于他来说,只要是为了“赎罪”这个目的,任何
人都是可以伤害的,任何罪行都是可以做的。所以唐泽雪穗
的要求就是他的要求,唐泽雪穗的灵魂就是他的灵魂,除了
爱情之外,他也在不停确认自己的灵魂在唐泽雪穗那里的归
处。
很多人在谈论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的时候,总是认为唐
泽雪穗利用了桐原亮司对她的爱,可实际上,就像作者将二
人的爱情写得很隐晦一样,对于爱情背后的这种羁绊作者表
现得更加隐秘,而这种无法言说的灵魂之间的慰藉才应该是
两人最终走到同盟关系的关键因素。
最后,桐原亮司死了,唐泽雪穗则是冷酷地转身,头也没
有回,那是因为唐泽雪穗最后的灵魂消失了。
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仿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理
小说,谁是犯人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犯罪背后的人性和
社会因素。两个孩子最初的犯罪有着迫不得已的社会因素,
而之后的一系列罪行则是在人性纠结中不断造成,东野圭吾
在书写犯罪的过程,更是在书写灵魂的挣扎,《白夜行》是一
部爱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孤寂灵魂的小说,当爱没
了,灵魂消失了,故事也就完结了。
(上接第28页)
[4]马阿燕.神话———原型批评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D].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
[5]刘丽.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分析[D].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英语学院,2008.
[6]严启刚,任虎军.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7]姜礼福,石云龙.《夜色温柔》空间形式的解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6(6).[8]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
大学英语学院,2008.[9]葛锦荣,谭业升.菲茨杰拉德失落情结的内在逻辑[J].天
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49—文学研究 牛丽/从《白夜行》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