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名词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两仪】中国古代易学范畴。

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四象】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

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贵无论】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

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欲。

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长期有争论。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径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

主张超越名教的束缚,返归于自然,以虚静之心任性任情。

极大地冲击了礼教的神圣性,为门阀士族腐朽堕落的生活作辩护。

宋代学者以复兴儒学自命,重振传统纲常名教,以天理论证名教的绝对性和合理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枷锁。

明李贽再次冲击名教是非观。

近代谭嗣同提出“冲决网罗”,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以西方近代伦理原则和自然人性论反对名教,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

【崇有论】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

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

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

【道统说】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

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

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

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

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

陆九渊则不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人。

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

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

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理】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
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兼爱: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空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阴阳:
本义为日。

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万物齐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齐物论
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