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的讲话

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的讲话

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庆祝大会的讲话谭伟平(2014年9月9日)各位老师、同志们:昨天,我们刚刚度过传统节日——中秋节,还沉浸在大团圆的喜庆之中,明天又将迎来第30个教师节。

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隆重集会,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过去一年来在各自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的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向长期以来为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教师、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同时,也代表怀化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向新到我校工作的46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

刚才,28位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同志上台,领取了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证书,引发了我不少感慨:回溯到30年前,当他们把学校作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第一次拥有教师的身份、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有多少梦想、多少期待,甚至是欣慰和满足?当然,有的老师恐怕也经历了不少职业生涯的艰难,甚至产生过彷徨和迷惑——教师的价值在哪里?我曾经在新进教师培训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两次改变我一生的微笑》。

王永明,小学四年,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排在班上的倒数几位。

成绩不好的原因在于他不喜欢教语文课的年轻男老师,这位男老师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一样似的,对王永明很不友好。

所以,语文课,王永明很不用心,甚至干脆不听。

小学四年,语言老师对他也是不闻不问。

但是,有一次出现了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记得,那是一次公开课,他像往常一样,神游八方,心思根本不在课堂上。

突然,语文老师点了他的名,“王永明,请站起来,回答问题!”他非常奇怪,心里嘀咕:“四年来,在老师眼里,好像没有我这个人一样,今天,居然点名要我回答问题。

”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心想:这一顿挨批是免不了的。

奇怪的是,意外发生了,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竟然没有责怪他,还对他深情地微笑了一下。

这时候,王永明的心里非常复杂,他想:“老师还是瞧得起我的,老师尽管没有正眼看过我,但老师心里还是记得我!”于是,他坐直了身体,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听课。

没过多久,老师的目光又扫过来,又对他微笑了一下。

这时,他心情非常愉快,感觉今天的阳光非常明媚,天非常蓝。

从此以后,王永明认认真真地上语文课,尽管,后来老师再也没有对他微笑,但他在心里勉励自己:“老师是看得起我的,老师在心里是鼓励我的,我一定要争气!”他下定决心,要当一名老师。

小学、初中毕业,他语文成绩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班上的前几名,后来还考上了师范,师范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老师。

因为语文成绩好,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

有一次,他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他记得非常清楚的“两次改变他一生的微笑”,没过多久,他接到了当年教他语文的那位老师的一封信,他打开信一看,感到非常意外。

信中写到:“王永明同学,首先我要祝贺你,在教学和写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两个微笑,并不是给你的。

因为,那是公开课,在教室的后面,坐着校长和我的女友,微笑是给校长和我女友的。

”两次不是给他的微笑却改变了王永明的一生,老师感到非常的惭愧。

“竟然两次不是给你的微笑,能够改变你的一生,使你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微笑给全体的学生呢?”老师在信中说到。

像这样的事例,我多次讲,每一次讲都有深层的感受,当老师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去影响学生的一生?当我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关怀,都可能影响到学生成长。

教师的平凡在这里,教师的伟大也在这里。

伴随我们从第1个教师节走到第30个教师节。

无论是颐养天年的退休教师,还是年过百半的教师,以及刚刚受表彰的师德标兵等,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全体教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代表了广大教师任劳任怨、精心育人的可贵品质,展示了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可敬风范,形象地诠释了我校“怀仁化物、立地仰天”的办学理念和传统。

希望大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提升人格修养和学术魅力,做人人敬仰爱戴的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格之师。

明天就正式开学了,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从三个方面谈点与教师、教育有关的想法和思考,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大家参考。

一、在教思教,了解教育发展大势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教育的发展形势。

我们常常说,当一个老师不容易,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一桶水装的是什么呢?首先,应该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中有关教育的一些内容。

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巨大,有两大关键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治理”——如何理解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管理到治理,里面的内涵值得我们深究。

管理是从上而下、一元单向的;而治理更多是在多元利益主体围绕共同的目标协调与互动的过程。

自从1998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利益关联者显著增加,经费筹集越来越多元,受教育者走向社会的渠道基本取决于市场,我们就必须顺势而为,强调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这就涉及治理。

治理不是凭权力,不是凭经验,而是要遵循管理的规律。

可能讲这个比较概念、抽象,我就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谈几点感受,通过几种关系的处理,窥探其中的变化。

比如我们常说的依法治校的问题。

怎样依法治校,这个“法”谁来解释,谁来评判,这就关系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现在我们强调要制定大学章程,为什么要弄大学章程?按道理来讲,一个机构、一所学校首先要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就是章程,要按照这个章程来进行办学,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学办学没有自己的章程,单凭权力和经验办事,所以,走向依法依规办事,就是由以往的管理走向现在的治理的必然变化。

比如说,我们强调按程序办事与提高执行力的问题。

这是一个辩证的两个方面,两者都要讲,如果我们只讲一个方面,那它就不是治理。

还比如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利益的多元,每个单位都出现了很多群众的诉求,那么怎么依法依规来处理群众诉求,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领导怎么说,下面布置怎么做就行了,现在有些人,为了个人诉求,直接找校长、书记解决,这就不是治理了。

个人的诉求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正确处理,就涉及治理的范畴,值得大家去探索深究。

还有履职与担责的关系。

我们现在讲要“重心下移”,人、财、物下移以后,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会出现在我们的二级单位的面前,如何处理协调好各方利益,如何履行职责和承担责任,都涉及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转型”——我们要清晰认识我们这类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

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媒体报道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1998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以后,新升格的600多所本科院校要转向职业教育。

实际上这是误读,教育部公开澄清了这一说法。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曾专门解释过普通高校转型的问题。

7月1日,他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澄清了上述说法。

他说,“转型发展”问题最近媒体讨论很多,而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校的分类体系,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

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逐步地、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

6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不存在“600所高校转型”的问题。

在场的另一位教育部官员随后补充说,搞教育不能靠运动,不能“刮大风”,高校是否转型,还是要看基础和特点,不会一刀切。

国务院《决定》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以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鼓励独立学院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

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

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倾斜。

葛道凯表示,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学校。

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可进行转型。

对于要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独立院校,国家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对于后来升本的院校,国家也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

此外,转型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

我们该怎么办?走什么路?其实从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就已经走在转型的路上,已经朝着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

二、在教言教,不以事小忽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是由原来的怀化师专升格而来。

师范具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及常说的言传身教之意。

这就要求,教职员工必须重视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能因为事情小,而忽略,古人也曾说:“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今年,我校小学教育专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比例非常高,可见社会上家长、考生对于我们学校的师范教育非常青睐的。

我们怎样用我们的行动影响学生呢?我想说,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个故事《从吃相看人品》。

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便接来一起吃饭。

父亲寡言,饭间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

回家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我愕然,这个朋友是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

父亲说:“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夹菜有个习惯性的动作,总是用筷子把盘底部的菜翻上来,划拉几下,才夹起菜,对喜欢吃的菜更是反反复复地翻炒,就好比把筷子当成锅铲,把一盘菜在盘子里翻炒了一次。

我不以为然:“每个人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有的人喜欢大快朵颐,不可苛求。

我父亲摇摇头说:“如果一个生活窘迫的人面对一盘盘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个朋友本是生意之人,物质生活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只能说明他是个自私、狭隘之人。

面对一盘菜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地翻炒,如果面对的是利益的诱惑,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接着,父亲讲起他小时后的故事,父亲五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极为窘迫,常常食不果腹。

有时候去亲戚家做客,奶奶会反复叮嘱父亲:“儿啊,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吃相,不能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那样会被人耻笑的。

我们家穷,但不能失了礼节。

”奶奶的话,父亲铭记于心,即使面对满桌美味菜肴,他也不会失态,总能控制有度。

末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执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印证了父亲的话,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那位朋友果然弃义而去。

从那之后,我一直谨记父亲的话,一个人的一生,诱惑何其多,但要时刻对欲望加以节制,好的东西,更不能占为己有,要与人分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