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歌曲的体裁与演唱形式

第二讲 歌曲的体裁与演唱形式

第一节歌曲作品的体裁问题导入: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性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

每一种歌曲体裁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特点?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

目前,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性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一、民歌﹙Folk song﹚民歌一般是来自于民间口头传唱,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

民歌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采用各民族、各地区方言,体现其神韵和风格。

各国民歌均表现出各个民族特有的感情,也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习俗。

最早的民歌伴随着人们的语言和劳动而产生。

我国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形成了斑斓多彩的个性风格。

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大量的说唱艺术都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歌的养分,并从中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

从体裁形式上看,中国民歌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类型。

如陕西民歌《揽工调》,江苏民歌《长工苦》,浙江民歌《车水号子》,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艺术歌曲﹙Art song﹚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某种艺术表现为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歌而创作的歌曲,是诗和曲的结合。

艺术歌曲旨在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共同作用,激发出一种灵感和氛围,让听者能够透过某种语言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审美韵味。

艺术歌曲通常在音乐会上表演,多为独唱,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于其它一些歌唱形式——如歌剧——而言,是难以达到的。

与民歌相比,它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经过作者精心琢磨,并赋予技巧性的艺术构思,同时,艺术歌曲异常强调伴奏的艺术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把伴奏的写作作为歌曲整体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的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如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等。

虽然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

在欧洲音乐史上,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保持有崇高的艺术地位。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主要是指17至18世纪之间,意大利作曲家们的优秀作品,它虽然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始终是中外歌唱家们喜爱的演唱曲目及人们喜闻乐见的歌唱作品。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大部分音乐院校中,都将这些作品列为歌唱专业的基础课程,并视为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声音训练教材,正如一些声乐教育家们认为的那样,声乐作品中对学生发声最有帮助的、能培养一种好的演唱基础的是早期的17、18世纪意大利声乐作品。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适合于歌唱初学者原因首先在语言方面。

意大利语不像德语、法语有那么多的辅音群和一些对中国人来讲比较难发的音。

意大利语只有“a、o、u、i、e”5个母音,并且大都是以单元音的形式出现。

虽然也有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但他们的发音却非常规范,如“ia”、“ie”虽然是二合元音,但在演唱时它们的发音只是“i”和“a”、“i”和“e”的组合而已,其发音规律非常便于学习和掌握。

并且这些元音的发音基本上都能在汉语元音的发音中找到与其相近或相似的发音。

其次在旋律方面。

17世纪至18世纪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旋律进行上很少有戏剧性的跳进,旋律多平缓、优美,在演唱上要求具有控制性的音量、柔美抒情的音色和内敛含蓄的表现。

另外,这些作品音域最高不超过g2 ,着重于以优美的中声区为主,宜于表现抒情、柔美的情绪。

现在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有《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阿玛丽莉》、《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紫罗兰》和《我亲爱的》等等。

(二)德国艺术歌曲德国艺术歌曲的兴盛繁荣是在19世纪30年代左右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和具有古典风格的作曲家勃拉姆斯成为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

首先,德国艺术歌曲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精致结合。

作曲家大多采用18世纪中叶以大文学家、诗人的著名诗篇。

这些诗歌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而作曲家则在歌曲中渗透自己人生的体验、感受和追求,并赋予原作以更深刻的内涵。

舒伯特创作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和《魔王》都是根据歌德最著名的叙事诗篇创作的。

其次,德国的艺术歌曲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成为德、奥艺术创作的源泉。

德国民歌大都采用分节歌形式,旋律简洁,节奏单纯,注重朴实的风格。

第三,舒伯特首创了为艺术歌曲的演唱采用钢琴伴奏的艺术形式。

另外,通过调性、音色、音区和和声的色彩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也是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

现在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有《圣母颂》、《鳟鱼》、《献词》、《月夜》、《摇篮曲》、《徒然的小夜曲》、《五月之夜》等。

(三)法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的兴盛时期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是一种结构精致、完善的音乐会独唱曲。

法国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首先是精致、优雅、细腻、而含蓄的感情表现方式。

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来源于法国的民族性格特点:不喜欢过分夸张。

法国艺术歌曲大多抒发作者内心朦脓、忧伤的感情,暗示多于直叙,很少浪漫主义奔放的激情表现。

因此演唱上要求加强严格的声音控制,主张自然流畅,具有内在的激情。

讲究清晰的乐句划分和结构层次。

总体上,法国艺术歌曲从审美趣味到歌唱技巧,讲究有控制的抒情风格。

其次是法国语言的具有丰富的音乐性色彩特点,是构成法国艺术歌曲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意大利语相比,法语元音更丰富,有15个元音和两个半元音。

它突出特点是主音、重音不突出,为演唱中词与曲的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三,追求纯音乐的美感。

歌曲演唱要求连贯、柔美的声音,追求艺术上的形式美。

法国诗歌的音韵谐和,为诗和音乐的结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取得成就的法国艺术家主要有福雷、德彪西、拉威尔等。

现在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法国古典艺术歌曲有《月光》、《曼多林》、《美好的歌曲》、《小夜曲》、《圣母颂》、《美丽的夜晚》、《星光之夜》、《佳节》等。

(四)俄罗斯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随俄罗斯民族乐派兴起和发展于19世纪。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罗斯民族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文学、历史,尤其是蕴藏在民间的丰富的歌谣,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丰厚的创作基础。

俄罗斯音乐特有的忧郁和宽广深情的旋律特点,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歌曲的独特的风格。

俄罗斯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曲家有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

现在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俄罗斯古典艺术歌曲有《云雀》、《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北方的星》、《老班长》、《小蛆虫》、《你什么也别说》、《吉普赛女郎之歌》、《一句话》、《春潮》、《这儿好》、《在静夜里》等。

(五)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最早产生在学堂乐歌时期。

这些歌曲大都是当时的音乐家用外国歌曲填词而成,这就意味着它是中西方两种音乐文化融合的成果。

通过学堂乐歌这个途径,西方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

这为后来的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有李叔同的《送别》、《春游》。

这些作品既为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作了技术上的准备,也可称为我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萌芽。

20年代前后以萧友梅、赵元任、青主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留学欧美后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作出了既具欧美特征、又具中国韵味的中国艺术歌曲。

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随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艺术歌曲,如贺禄汀的《嘉陵江上》、张寒晖词曲的《松花江上》、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冼星海的《黄河怨》等。

其内容直接反映了时代、社会和民族的呼声,具有极为鲜明的时代气息。

其数量之多,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作品流传之广,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走向更深入的民族化、群众化。

许多音乐家们辛勤的劳作,使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上不断兼容并兼、推陈出新,构成了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艺术风格。

他们创作的大量反映时代生活的艺术歌曲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传唱,满足了不同听众的审美需求,成为了世纪精品。

现在广泛运用于我们的歌唱教材中的中国艺术歌曲有《岩口滴水》、《我爱你,中国》、《海上女民兵》、《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为祖国献石油》、《在希望的田野上》、《乌苏里江》《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妈妈》等。

三、群众歌曲群众歌曲是一种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歌唱艺术体裁。

群众歌曲最早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

为了将更多的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种集体参与的音乐歌唱体裁就应运而生。

它不仅在战争中有效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且也为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纪录。

音乐是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它成形于某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的影响。

因此,群众歌曲作为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也是迎合当时政治需要的结果。

群众歌曲大多数都是以大合唱,重唱和小组唱的形式来表演的。

这些集体演唱形式使群众歌曲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它使大量的群众加入到了音乐的表演和音乐的活动中。

在“群众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一些民间的俗语和生活用语被艺术化,诗歌化了。

老百姓用他们最朴实,最真挚,最熟悉的语言表达着真实的革命主义情感。

群众歌曲里被通俗化、简单化的歌词成为这种新的音乐形式的一个典型特点。

群众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聂耳的《毕业歌》、冼星海的《到敌人后方去》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等。

四、民歌改编曲民歌改编曲是指在保留原有歌曲音乐旋律、风格精髓的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民歌改编曲提高了歌唱者的演唱技术,增添了戏剧效果,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代表作品有《蓝花花》、《小白菜》、《孟姜女》。

其中改编曲《蓝花花》被称为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广受演唱者的青睐。

作曲家在改编《兰花花》的许多段落的旋律中,创造性地非常巧妙地在关键字上添加了一些极富陕北音乐特色的装饰音,使得演唱者更加传神地表现人物情感,展现一种浓郁的西部民歌风韵。

民歌改编曲《兰花花》在保留了原民歌音乐的主旋律、歌词和基本风貌的基础上,作曲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曲式结构、段落布局、润腔装饰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巧妙地将一些极富西北戏曲风韵的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都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艺术修养和品格,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黄土高原上蓝花花这样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刚烈女性的风采,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现实和浪漫主义艺术精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