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选题类别:观念摄影题目:《囚》观念摄影《囚》这组作品,我是想用摄影的手法,去揭示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生活及思想中那些被现实束缚住的本性,通过关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住房问题、环境污染、食品问题等,来引起人们对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反思。
陈述选题:1.什么是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表达摄影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
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
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
2.观念摄影的主旨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悟会。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3.观念摄影的意义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反战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
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观念摄影 __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开始具有“观念”的意识,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最早明确出现“观念艺术”(也叫观念主义)是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一篇《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介绍了“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的概念。
在1997年到1998年这两年,以摄影为形态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义,进入了前卫艺术批评的范围。
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并开始进入前卫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中国观念摄影家开始也参加各种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
国内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有刘铮、许恒、王劲松、丘震、马良、蓉蓉、田太权等,这些摄影家的一系列前卫摄影作品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剖析,提出了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2.观念摄影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他们的组品,我了解到了摄影的独特魅力,选择观念摄影来完成我的毕业设计,是因为当我想表达一些对现实社会的看法认知的时候,用摄影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去完成一副形色俱佳的画面,会使这些观念或者理念更容易被人接受。
进入新世纪以后, __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问题和矛盾呈现在人们面前,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又称为了人们生存环境的新的威胁。
但是还是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宁愿以这些问题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退步,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去引发人们对于社会环境和生存发展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去反思我们所面临的生存状态。
课题研究的内容:1. 观念摄影的创作方式2. 观念摄影的表现手法3. 观念摄影的作品特征4. 观念摄影的作用意义运用课题知识、手段:这组观念作品是通过塑造一些场景,在其中添加一些必要的元素型的东西,运用数码后期合成为带有自己观念的作品。
运用摄影技法,是使画面在构图、色彩及最终效果中体现出摄影效果的特点,使画面易于让人接受,从而体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
拍摄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创意方面的问题,在观念摄影中需要准确的去传达所要表达的观念,但是又不能太直白的呈现在画面当中,因此在创意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意,拍摄的画面既要有冲击力,又要使观众在观看是有一定的思考,同时不能在呈现太过刺激性的元素在画面当中,因此这组作品的准备工作还要做很多。
拍摄技术要注意的问题: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有构图,色彩,用光等。
1.摄影构图,主要应该去考虑作品主题应该采用什么构图去表现才能更多的抓住观众的眼球,所以要考虑主题和构图的关系,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把你所运用的所有元素连接在一起呈现在了画面当中,还有通过构图要把你的作品主体、客体、背景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使你的作品更加完整,因此构图的问题在这组作品中显得非常重要。
2.色彩在摄影画面中的作用,就视觉效果而言,色彩先于形状,当人对色彩产生反应后,图形和文字才能进入大脑。
因此,色彩构成了对画面的最初印象。
一切视觉感受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因为色彩直接影响到人的情感,所以它成为摄影构图元素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3.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所以在摄影作品中光线的运用特别重要,光线可以塑造形体,营造画面氛围,从而给人以情感的传达,不同的用光在画面中会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所以光线用的是否恰当关系到你整个作品的表现力。
日程安排:第七学期:14---19周、选题,课题研究。
第八学期: 1---2周、毕业实习。
3---4周、开题答辩,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开题报告和译文。
5---9周、完成毕业设计方案初稿及设计说明书提纲。
其中第9周中期答辩。
10---12周、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及设计说明书。
13周、完成毕业设计方案图册、展板制作及布展。
14周、毕业设计展览。
15周、毕业答辩、毕业资格审查。
最终结果:选择这组观念作品作为我大学四年的毕业创作,一方面观念摄影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因此一定会用心的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这组作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样也是即将步入社会之前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河北传媒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表)装订线注:本表不够可增加空白页。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姓名:XXXX学号:XXXXXXX院(系):XXX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指导教师: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xx年4月26日”或“xx-04-26”。
4、毕业论文 __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xx]53号)执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
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
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国外研究现状: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
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
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方案、进度:xx年11月—xx年2月初:收集资料。
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xx年2月—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xx年3月—xx年4月:论文修改。
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 __:书籍: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
:人民出版社,xx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
北京:3联书店,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