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历年分值】2-4分【知识权重】3分左右一、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种形态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两部门经济中、三部门经济中四部门经济中储蓄—投资恒等式三、消费、储蓄和投资消费理论(三种)、储蓄函数、投资函数、投资乘数四、总需求和总供给(总供求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属地原则三种形态)国民总收入GNI——属员原则考点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收入法支出法考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人形态和产品形态。
2、国民总收入GNI=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属员原则)注1:常驻单位生产的增加值,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国外也有增加值分配给本国常驻单位注2:与GDP的区别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例题:单选题】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D.国内生产总值仅具有价值形态答案:C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例题:单选题】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包括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 A.货币形态B.产品形态C.消费形态D.资本形态答案:B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人形态和产品形态。
考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收入法GDP = 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居民企业政府)注:收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
①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此处指消费者,不包含企业)②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③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
(1)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
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中。
(2)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
(3)生产税净额。
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营业盈余。
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收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如果企业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也计人营业盈余项中。
【例题:单选题】各单位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应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A.最终消费B。
资本形成总额C.净出口D.生产税净额答案:D收入法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这些产品最终使用的去向,(常说的三驾马车)一是用于最终消费,二是用于投资即资本形成,三是用于出口。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①资本形成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②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前者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为满足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所消费的全部的货物和服务,后者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及政府免费或低于市价向居民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2)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
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3)净出口。
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总值减进口总值后的差额。
出口是本国(常住单位)向国外(非常住单位)销售和无偿转让货物和服务,进口是本国从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
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居民消费支出; (此处居民指消费者和企业)②固定投资支出;③政府购买; (政府支出)④净出口。
支出法GDP=消费C+ 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出口X-进口M)即支出法GDP = C + I + G+(X-M)【例题:单选题】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A.GDP=C十I十G十XB.GDP=C十I十G—MC.GDP=C十I十G十(X十M)D.GDP=C十I十G十(X—M)答案:D支出法GDP = C + I + G+(X-M)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考点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考点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考点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中收入法GDP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居民的收入 + 政府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即GDP=C+S+T注:①国内只有三个部门,收入法GDP已经考虑了国外部门的因素。
②居民和企业: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C,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S,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③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
政府净收入T = 全部税收TO - 转移支付TR支出法GDP= C + I + G+(X-M)=消费C+ 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出口X-进口M)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总支出=总收入即 C + I + G+(X-M)= C+S+T转换后得到 I=S+(T-G)+(M-X)I=S+(T-G)+(M-X)的等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①(M – 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来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向本国出口的产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人,收入流人国外。
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要支出,收入流入本国。
该储蓄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进口-出口,站在国外部门立场,就是在该国的储蓄)②(T-G)可以代表政府的储蓄(政府净收入-政府支出)。
因此,可以推导得知三部门和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恒等关系【例题:单选题】如果用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T表示税收、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A.I=S+(T-G)+(M-X)B.I=S+T-G+MC.I=S+(T-G)D.I=S+(M-X)答案:A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I=S+(T-G)+(M-X)三、消费、储蓄和投资考点一: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考点二:储蓄函数考点三:投资函数考点四:投资乘数考点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 C + I + G+(X-M))概念导入:Y=C+S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
例如:某人收入是1000元,本月收入是1100,也就是本月增加了100元收入,其中80元用于消费(剩余20元则用于储蓄)则β= 80/100 MPS =20/100边际储蓄倾向(MPS):很明显:MPC+M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MPS=1-MPC 即 s=1- β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某人收入是1000元,其中800元用于消费(剩余200元则用于储蓄)则 APC= 800/1000 APS =200/1000平均储蓄倾向(APS):很明显:APC+APS=1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考点:消费理论(三个)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减一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
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按照这个规律,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
取值范围: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MPC<1。
原因:由于对一般正常的理性人来说,收入增加,消费不大可能下降或不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增加的消费一般也只是增加的收人的一部分,不会是全部收人,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 。
因此,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0<MPS<1(2)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因此,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人的函数。
就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C=α+βY (消费函数)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就是当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进行的基本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 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上式的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取值范围: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 C=α+βY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 MPC< APC 。
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人们的消费可划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