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学生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3)学生能结合课文情景理解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4)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1)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学生能通过质疑释疑,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能力,做一个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懂得“鱼”有价,而道德无价。

但如果禁不住“鱼”的诱惑,那道德的价值就只能相当于一个“鱼”的价格。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禁渔期的规定的资料;笔记本;钢笔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得到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

有这样一位小男孩,11岁那年的夜晚,他和父亲去钓鱼,(板书:钓鱼)34年后他写下这篇文章《钓鱼的启示》(板书:启示),学生齐读课题。

师:注意钓里面是一点,要和鱼钩的“钩”相区别。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谁知道“启示”是什么意思?师:到底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会词语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到了五年级,同学们已经有比较强的预习的能力了,课文中的词语都认识了吗?谁来读一读?好,从你这边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词,他对正确了,大家跟着一起读。

读词语的时候,老师建议把词语的表现力给读出来。

比如,师做示范,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理解课文,体会这次钓鱼不寻常。

师:我们班都是一些勤奋好学的同学,生字是难不住我们的,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好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钓起了一条大鱼,却在父亲的要求下把它(给放了)放回湖里去了,后来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启示。

这就是课文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

看清楚了吗?先写“钓鱼”,再写“放鱼”,最后写悟到的“钓鱼的启示”。

板书:(钓放悟)师:好,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出现“启示”这个词语的句子?生:“34年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一次钓鱼的经历,竟然让作者终生难忘,看来这的确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钓鱼。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次钓鱼不寻常在哪里?1.我和父亲钓了一条很漂亮的大鲈鱼,但是父亲居然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去。

可是我不愿意放。

师:对啊,平时钓到了鱼都高高兴兴拎回家,这一次父亲居然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真是不可思议.(板书:放不放)2.“过了好长时间,鱼钩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好长时间才钓到一条鱼。

师:辛辛苦苦钓来的鱼,父亲却让我放了,真是不寻常。

3.因为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鱼,不寻常在父亲为什么还要把这条鱼放回湖里去呢?(四)讨论放不放鱼:师:对呀,这次钓鱼钓到一条大鲈鱼,父亲竟然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

同学们,如果换做是你,钓到这样一条大鲈鱼,你愿不愿意放?是放还是不放?学生回答“愿意、不愿意”。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放还是不放,是要有理由的。

请你们再次默读钓鱼这部分的内容,把能作为你理由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你的观点。

(默读、找理由、划句子,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交流。

1.不愿意放。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这么大的鲈鱼钓到还让我放了,到嘴的肉让我吐出来,肯定不愿意。

学生出示课件“啊,好大的鱼!...这么大的鲈鱼”,学生反复去读。

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①又激动又喜悦;②得意洋洋;③兴高采烈;④迫不及待;欣喜若狂;⑤兴奋;看着这条大鲈鱼,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范仲淹的一首诗《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样鲜美的大鲈鱼人人都喜欢,我好不容易钓到了,愿不愿意放?可是爸爸却坚持要我放了鲈鱼。

2、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当时的环境也告诉我不必放鱼。

3.放。

“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还有两个小时”因为还不到时间,如果现在把钓到的大鲈鱼拿走的话会违反钓鱼场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还没到鲈鱼捕捞开放日的时间,所以他就不能要这条大的鱼,应该放了它。

师:是,就是因为时间没有到,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课下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资料,谁知道关于禁渔期的规定?老师也搜集了关于美国禁渔期的资料,谁来嘟嘟?鲈鱼味美肉鲜,人类需求量大,所以捕捞量也很大。

鲈鱼早春时节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而且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为了合理保证鲈鱼的繁衍,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在此期间就叫鲈鱼禁捕日。

为了让鲈鱼更好的产卵,美国政府规定,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 月,为鲈鱼的禁渔期。

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投影,美国的禁渔期)既然这是在禁渔期里捕的鱼,那得放了。

4.应该放。

“父亲划着一根火柴......还有两个小时”,时间还没到,现在钓走鱼是违法的事情,干不得的。

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反乱纪为耻。

所以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父亲说这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不容置疑,非常坚决)师:为了让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男同学读):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师: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父亲不容争辩地说(女同学读)——读出来,同样是这句话)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师: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父亲坚决果断地说:(同学们一起读)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5.师:父亲喜欢这条大鲈鱼么?从哪看出?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轻轻翕动着”,从得意和欣赏看出父亲也是很喜欢这条鱼的。

所以我也是不愿意放这条鱼的。

教师出示课件“我和父亲得意洋洋...轻轻翕动着”,学生读句子,读出我和父亲的心情来。

(一定要有“得意”的心情。

)带着得意的面部表情去齐读。

(五)分较色朗读师:其实你们的心情和这父子俩是一样的,父亲要放鱼,孩子不愿意,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争辩呢,请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请认为应该放的同学站起来。

(站着的读父亲,坐着的读孩子,老师读旁白。

)老师点拨读句子的语气:“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1.平和一点,从下面平静地说,说明父亲是在劝导他。

说明父亲很和蔼。

2.坚定地语气,从后面我再次把祈求目光投向父亲,说明父亲开始就下了一个坚定地抉择。

3.教师引导“父亲的话能商量么?”(1)第八段,从9段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知道。

(2)从“得”可以看出父亲的坚定,如果不坚定就可以说“孩子你把鱼放到湖里去吧”(评价抓住关键的“得”字,理解父亲的坚定。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这句话。

“爸爸,为什么?”听到父亲让我放鱼,我急啊。

学生反复读,齐读。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指导:争辩的口气、大声、差点哭出声,请学生反复去读取理解。

)(心情:可惜、惋惜、沮丧,气愤,不满)(六)父子争辩: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从刚才的对话中,你感受到父亲的语气怎样?我是怎么样的心情?父亲此时会想什么呢?好,让我们用心再去理解,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现在没有旁白,听听他们父子的争辩吧:谁想当父亲?谁想当儿子?师简短评价,。

看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这鱼是必须得放了。

我只好(把鱼放回湖里)。

请同学们齐读:放鱼的这部分内容。

(老师指导“依依不舍”读慢一点)。

此时我的心情怎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依依不舍。

从作者钓到大鲈鱼,到把鲈鱼放回湖里,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

师:是啊,到手的鲈鱼就这样没有商量的放回湖里去,此时没有了得意,留给我的只有急切、委屈、祈求和依依不舍,这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钓鱼。

(七)感谢父亲:师:岁月匆匆,转眼间,34年过去了,回想当年钓鱼的这件事情,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

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怀着感激的心情,感激父亲。

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我感激父亲什么?1、得感谢父亲,感谢父亲给我终身的道德启示。

父亲的哪句话给了我道德启示?学生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这里“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是是正确,非是错误。

回顾34年前什么是“是”,什么事“非”。

(把鱼放了是是,恋恋不舍不放鱼是非)是啊,就是简单的这样一件事情,我却是可惜、急切、沮丧、气愤,恋恋不舍,实践起来是不是很难啊?2、还感谢父亲什么?感谢父亲让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让我得到了选择是与非的勇气和力量。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这也正是作者从这件事中明白的道理。

让我们再读这句话,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吧。

3.感谢父亲对我幼年的教导,严格的教导,长大后才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出示课件:“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鱼加上引号,有着特殊的含义,作者可能遇到的是什么?1.金钱;2.美女;3.礼物;4.权利;5.地位与名分,师:这些“鱼”该不该得?在父亲的教导下,他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所以最终才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八)联系文本,谈自己的人生:提问:在生活中,你或者父母有没有遇到这样是与非的抉择?如果你遇到了下面的情况你会怎样做?1、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2、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3、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同学们做得很好,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