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习题[1]

辛亥革命习题[1]

材料1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五色旗黄龙旗材料2: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他们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日是时矣。

‛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材料3: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诛之‛。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材料4:阅读下列材料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礼服,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面,高领服装逐渐开始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材料5:阅读材料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文明的鞠躬、握手礼。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考点延伸一20世纪的三位伟人、三次巨变、三大理论考点延伸五辛亥革命首发地武汉的历史1、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2、1911年辛亥革命起义地点3、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攻克汀泗桥、贺胜桥之后,攻占武昌;4、1927年,广东革命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5、一五计划时期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考点延伸六考查有关国共合作的内容及海峡两岸的交往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海峡两岸的交往(1)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构想:‚一国两制‛。

(2)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4)台湾成立海基会,大陆成立海协会两个民间团体。

(5)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6)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7)2000年3月以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

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目前,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党的正确方针;(2)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3)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等4、目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45周年,同时也是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材料二胡锦涛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材料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说明了什么?①三民主义;②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是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1924年,孙中山创办了什么学校?中共哪一领导人曾经担任该校政治部主任?①黄埔军校;②周恩来。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其失败的标志是什么?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4)结合材料三回答,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团结海内外华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5)结合材料回答,作为中学生我们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得到哪些启示?①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②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③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④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3、材料一‚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材料二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革命纲领。

大会分析了中国国情后,重申……;现阶段是民主革命,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

——摘自八年级历史(2)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答:①要实现国家统一,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使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1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一般有三种观点,你认为下面哪种观点正确?请说明理由。

(1)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是或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

(2)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3)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1)正确。

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观点正确。

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观点正确。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5、用史实简要说明孙中山是怎样‚愈挫愈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孙中山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②同袁世凯斗争。

③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实行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精神: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迁,说明通过革命,除旧布新,才有可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重新焕发生机,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朝代起讫都城今地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春秋时代战国时代①前770—前256前770—前476前475—前221洛邑河南洛阳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辽916-1125⑤皇都(上京)辽宁巴林右旗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中都北京开封河南开封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明1368-1644 北京北京清1644-1911 北京北京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