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参考文献(10条) 1.黄英姿 马绍尧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期刊论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0(02) 2.周鸣岐 辩证分型治疗银屑病302例 1989(05) 3.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2002 4.朱松生 伏邪学说述评 1997(01) 5.吴绍熙 银屑病患者"血癖"实质的研究 1997 6.秦万章 皮肤病研究 1990 7.顾伯华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1986 8.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979 9.史传奎;杜锡贤 皮肤病湿热潜证探讨[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10(03) 10.宋坪;李博鉴 从血论治诸法合用:朱仁康研究员治疗银屑病经验(一) 2004(01)
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陈子良1 王国颖2 董秀慧1
【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3 7 8 3 ( 2 0 1 2 ) 0 1- 0 1 5 9- 0 1 【 摘要】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辨证方法的变化而发展, 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要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现代诊察技术向中医学的融合。 本文借鉴组织病理学的检测结果, 揭示了银屑病潜在“ 湿热” 的内涵, 完善了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 关键词】 银屑病 湿热 论治 银屑病( P s o r i a s i s V u l g a r i s , P V ) 是一种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征 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本病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 免 疫功能异常、 病毒感染、 代谢障碍、 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常缠绵反复, 屡治不愈,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导师杜锡贤为山东省知名专家、 山东省中西医结 合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导师在中医“ 治未病” 思想指导下, 结合多年临床实 践, 提出了“ 清热利湿法” 为主导的诊疗思路。“ 清热利湿法” 虽有别于常规辨证 论治方法, 但临床疗效肯定。为探讨其机理, 现浅述如下: 1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随着近代医家对银屑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针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众 多学说,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血热论、 血虚论、 血瘀论等。 1 ] 血热论的代表是名医朱仁康与赵炳南。朱仁康 [ 强调“ 血分有热” 是银屑 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 血热” 病机贯穿银屑病治疗的始终, “ 血分有热” 实际是由 气分有热, 郁久化毒, 波及营血而成, 与温病的“ 热入营血” 不同, 本病是由于素 体血中蕴热, 复感风热毒邪, 或食腥发动风之物, 或情志内伤, 五志化火。两阳 相合, 内不能疏泄, 外不得透发, 燔灼血液, 充斥体肤, 怫郁肌腠, 发为白 秓。日 久则耗伤阴血, 而致阴虚血燥, 肌肤失养; 而经脉闭塞, 血瘀脉络, 可存在于白 秓 2 ] 的各期。赵炳南 [ 认为血热是发病的主要依据。因七情内伤, 致气机壅滞, 郁 久化火; 饮食失节, 致脾胃受伤, 郁久化热, 或外受风邪, 夹杂燥热之邪客于肌肤 所致。 3 ] 血虚论的代表是顾伯华 [ 。其认为本病总由营血亏虚、 生风生燥、 肌肤失 养而成。初起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 侵袭肌肤, 以致营血失和, 气血不畅, 阻 于肌表而生; 或因湿热蕴积, 阻于肌表而发; 或因病久风寒、 风热、 湿热之邪耗伤 气血, 致使血虚风燥; 或因肝肾不足, 冲任失调, 致使营血亏损; 或因调治不当, 毒热流串, 入于营血, 内侵脏腑, 导致气血两燔而发病。 4 , 5 ] 血瘀论的代表是秦万章、 吴绍熙 [ 。秦万章结合西医学检查, 认为银屑 病患者存在着以下血瘀指征: 肌肤甲错, 关节不利; 损害处鳞屑刮除可见点状出 血; 3 0 %的患者舌质偏紫或有瘀斑; 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扭曲; 血液理 化特性测定常有全血粘度增高; 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 皮肤病理检查示真皮乳 头毛细血管扩张、 僵硬。吴绍熙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血瘀实质的研究发现, 患者 T P酶活力异常, 提示患者 的红细胞存在有膜电荷、 膜 红细胞变形功能降低, 膜A 功能乃至膜结构明显异常,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血瘀” 的本质, 为活血化瘀治疗 银屑病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除以上学说以外, 还有毒盛学说、 血燥论、 阴虚瘀热论等学说。 2 伏邪学说和“ 皮肤病湿热潜证” 对银屑病的认识 《 素问·评热病论》 曰“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这说明 外部因素是发病的必要条件, 而内部因素是发病的决定条件。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通过观察、 分析, 对人体感邪发病 过程推导出的理论, 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 而是研究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 6 ] 种学说 [ 。它源于《 内经》 , 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 “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 连,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 秋为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冬伤于 寒, 春必温病”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又曰: “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由此可知, “ 伏邪” 最基 本的含义是指邪气伏藏体内时不立即发病, 而是逾时发病。后经历代医家, 尤 其是明清的许多著名医家如吴又可、 叶天士、 吴鞠通、 王孟英、 柳宝诒、 刘吉人等 的研究与发展, 伏邪学说在病因、 邪伏部位与发病途径、 发病形式与临床表现、 治法方药等方面日臻完善, 从而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学说, 并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上许多疾病的辨证论治。 引起白秓发病的邪气可为风、 寒、 热、 湿等外邪, 如《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干 癣候》 曰: “ 干癣, 皆是风湿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 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 毒气多, 湿气少, 故风沉入深, 故无汁, 为干癣也” ;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 十四?癣》 载“ 此证总由风热湿邪, 侵袭皮肤” 。也可为情志不遂或恣食辛辣肥 7 ] 甘及荤腥发物 [ 。而外邪搏结肌肤, 郁久会化热; 情志不遂, 郁而化热; 辛辣肥 伏邪” 。 甘及荤腥发物也易使机体产生内热, 因此“ 湿热” 为白秓的主要“ 祖国医学认为, “ 湿热” 致病, 其皮肤的损害多为水疱, 或皮肤糜烂, 皮肤肿 胀, 常患病于下部, 或浸淫四窜, 滋水淋漓, 结痂, 或伴见神疲肢重, 便溏不爽, 舌 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滑等, 其病程缠绵, 难以速愈。“ 清热利湿法” 的诊疗 1 ] 思路被许多著名医家应用于临床, 如朱仁康 [ 教授的克银一方、 二方, 以土茯 8 ] 苓、 白鲜皮为主药以清热解毒利湿。周鸣岐 [ 教授以白茅根、 白鲜皮、 地肤子、 9 ] 土茯苓清络中风火湿热。马绍尧 [ 教授的凉血地黄汤中的土茯苓、 菝契为清热 2 ] 解毒除湿要药。赵炳南 [ 教授配伍鲜茅根、 白鲜皮、 土茯苓治疗银屑病血热病 疗效显著。这说明“ 清热利湿法” 并非个别医家的用药习惯, 其蕴含一定的深层 次规律。 许多辨证为血热或风热证的皮肤病中隐伏的湿热病理倾向, 由于没有典型 的外在湿热征象, 症征表现不完全或症征与病机分离, 受传统四诊方法的局限, 在没有达到诊断阈值时, 往往无证可辨, 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施治。我们通过 对目前已有的“ 潜证” 研究, 从病史, 体质, 皮肤生理功能, 以及湿热致病的基本 特点, 结合皮肤病病机演变趋势, 试将这种常规辨证体系之外, ( 临床因缺乏典 型湿热征象而多辨证为血热风热者) 贯穿病机始末并对发病、 病情进展以及转 [ 1 0 ] 归有转化倾向的深层湿热病理状态拟称为“ 皮肤病湿热潜证” 。 3 导师对银屑病的湿热论治 导师认为在银屑病辩证论治中, “ 湿热” 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水疱、 糜烂、 肿胀等有形之湿, 无形之湿也应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关注点, 即潜在的“ 湿热” 。 如银屑病皮损鳞屑性红斑, 在表面上并无湿象, 但去除鳞膜可以见到典型征象 筛状出血点。病理可见在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而成的 M u n r o 脓肿, 乳头顶部的棘层有显著的细胞间水肿, 真皮上部有炎细胞浸润, 乳头部水 肿等, 这些都可认为是无形之湿。这也体现了借助现代诊察技术向中医学的融 合, 从微观辩证揭示了银屑病潜在“ 湿热” 的内涵, 完善了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沈金鳌曰: “ 切脉辨证, 就证合脉, 反复推究, 从流溯源, 纵不能洞见癖结, 当 必求昭悉于皮毛肌肉、 经络脏腑之间, 或为七情所伤, 或为六淫所犯, 知其由来, 审其变迁, 夫而后不相蒙, 寒热不相混, 虚实不相淆, 阴阳不相蔽。 ” 反复推究, 从 流溯源, 寻找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治疗的根本, 否则, 就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 如果我们单纯的认为“ 血热、 血虚、 血燥、 血瘀” 是其发病的根本条件, 而不究其 何为最根本之因, 就会见虚治虚, 见燥治燥, 而不审其由何变迁而来, 治之必舍 本逐末, 治之亦误。 随导师门诊收集银屑病患者资料较多, 统计分析患者舌苔脉象: 舌苔多为 苔白厚腻、 苔白厚而干、 苔黄厚腻为主; 脉象多为弦数脉、 滑数脉或弦滑数脉为 主。中医学认为苔白厚腻多见湿浊内停; 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 苔黄厚 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中医学认为弦数脉多见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 滑数脉和 弦滑数脉多见湿热。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舌苔脉象的分析, 从中医诊断学上支持 了银屑病存在“ 湿热” 。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辨证方法的变化而发展, 它是将患者周围环境、 体 质强弱与疾病规律综合考虑的一种诊断方法, 具有整体、 动态和个体的特色。 不少临床医家也认识到, 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 四诊” 视野, 面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 导师认为“ 湿热” 不仅是银屑病的潜在病机, 而且“ 湿热” 贯穿于银屑病发病 始终, 导师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现在医学手段, 以“ 清热利湿法” 为 主导诊疗思路, 临床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 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究以及实验验证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宋坪 李博鉴. 从血论治诸法合用: 朱仁康研究员治疗银屑病经验( 一) [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 0 0 4 , 3 ( 1 ) : 1- 2 . [ 2 ] 北 京 中 医 医 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M] .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 9 7 9 : 2 1 1 . [ 3 ] 顾伯华.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8 6 , 第1 版: 3 6 4 . [ 4 ] 秦万章. 皮肤病研究[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0 , 第 1版: 3 2 6 . [ 5 ] 吴绍熙. 银屑病患者“ 血癖” 实质的研究[ C ] . 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论 文汇编, 1 9 9 7 : 2 3 8 . [ 6 ] 朱松生. 伏邪学说述评[ J ]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 9 9 7 , 2 1 ( 1 ) : 2 2- 2 3 . [ 7 ]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0 0 2 : 1 9 9 . [ 8 ] 周鸣岐. 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 3 0 2例[ J ] . 中医杂志, J 1 9 8 9 , ( 5 ) : 4 2 . [ 9 ] 黄英姿. 马绍尧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J ]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2 0 0 0 , 2 2 ( 2 ) : 9 . [ 1 0 ] 史 传 奎 杜 锡 贤. 皮肤病湿热潜证探讨[ J ] . 江 苏 中 医 药 杂 志, 2 0 1 0 , ( 3 ) :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