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成为一名教师已有四月,细数这四月来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经过反思,也结合了各位老师的指正,现总结如下: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习它的作用和目的。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会渗透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我经常要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

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例如:在讲到“古希腊的殖民扩张”,我就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我国古代为什么没有进行殖民扩张?这是因为我国在古代自认为我们是一个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没必要去侵略扩张,接着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近代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近代实行禁海政策和闭关政策,使中国的海军势力弱。

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是近代国家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地球70%是水,海上力量的强大意味着这个国家是对外扩张型的,是先进的发达的。

一个国家陆军占优势,陆地力量强大意味着这个国家是保守的是防御的。

而今天,我们国家在国防力量上应该重视海军的发展,保卫祖国的海疆!”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教学,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历史不等于过去,历史也不等于死记硬背!一个人要想形成大的历史观,就应该走出个人和眼前的狭隘,去关注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历史其实没什么古代史、近代史之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和现实永不可分,因为它延续的是一种生命,一种精神!
接下来说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第一,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但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二,在上课回答问题时不积极主动,而总是得老师叫才会回答,而且回答的不完整,后来我也仔细地总结了一下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不会,懒得思考;缺乏自信,觉得答案不够完善,不敢说,怕嘲笑;没听讲,不知道老师的问题;没有学过的,不会回答;太难的又不会回答等等。

二是学生困惑的问题:上课思想不集中,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上把握不好,对以前的知识的遗漏。

要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就要让学生不断思考问题。

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

第三,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

如果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

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第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

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

还可以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
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
力的历史细节。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第五,在考试前有学生问书上的东西也理解了,但答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对此我认为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
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
析性的思维过程。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
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
要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
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
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面队的一个难题。

第六,新课改。

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

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相反,也有出现利用主动者——学生的活动充斥教学全过程,把此作为“新”之所在,造成收不住课堂而拖延了时间。

其四,对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和应变能力未能跟上新型课堂要求,无力应急处理生成性问题,导致纠缠过远,课程重心转移,教学时间紧张。

其五,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

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领会新课程理念,钻研新课程内涵,俯视教材主流,抓准模块思路。

这样才能灵活控制教材应用中的调整与整合,补充与删减,教学时数对我们限制的影响就会缩小。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
互沟通、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
流情感,体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

要完成一堂完美的课堂,必须师生互相了解、理解、互动,才能过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

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取得成功。

沁源三中高中历史组
郝利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