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

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

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

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

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

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一、地下水资源量(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

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

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仅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31%,可开采资源量也只相当于南方的77%。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5%的西北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3%。

我们对2006—2010年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整理2006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43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68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8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09亿m3。

2006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4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06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1%。

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48.2%、38.8%、8.4%和4.6%。

2007年全国矿化度≤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617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7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238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5亿m3。

2007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736亿m3,其中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30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2.4%。

北方平原地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1.3%、36.3%、8.1%和4.3%。

2008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多0.7%。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5.5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6.7亿m3。

2008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3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

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41.3亿m3,辽河区122.7亿m3,海河区176.5亿m3,黄河区146.3亿m3,淮河区316.0亿m3,西北诸河区470.5亿m3。

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分别占总补给量的65%~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09年,全国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浅层地下水计算面积为854万km2,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比1980~2000年平均值偏少9.9%。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

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

北方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分别是:松花江区261.3亿m3,辽河区103.4亿m3,海河区178.7亿m3,黄河区156.1亿m3,淮河区296.8亿m3,西北诸河区427.2亿m3。

在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以降水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0%左右;西北诸河平原区以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为主,占总补给量的75%左右。

2010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41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852.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903.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339.3亿m3。

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45.2亿m3。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0.7%、36.4%、8.3%和4.6%。

(二)省市地下水资源量我们给出部分省市年份水资源量情况如下:1、2007年福建省地下水资源量为311.95亿立方米。

2、2007年上海市地下水资源量为9.81亿立方米。

3、2008年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47.7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6%。

4、2008年吉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07.7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2.1%。

5、2008年天津地下水资源量为5.9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增加0.20亿立方米。

6、2008年广东省地下水资源量为50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12.6%。

7、2008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82.03亿立方米。

8、2008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86.20亿立方米。

9、2008年贵州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5.20亿立方米。

10、2008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01.60亿立方米。

11、2008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2、2009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3.45亿立方米。

13、2009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1.70亿立方米。

14、2009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82.60亿立方米。

15、2009年重庆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86亿立方米。

16、2010年湖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06.13亿立方米。

17、2010年湖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30.00亿立方米。

18、2010年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86.00亿立方米。

19、2011年辽宁省地下水资源量111.92亿立方米。

二、地下水水质但是,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已从点状扩展到面状污染。

(1)水质污染基本情况根据全国130个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统计分析,全国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但多数城市地下水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使一些元素在局部地段超标。

主要超标元素有矿化度、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和锰等。

下面简要说明各地区水质污染特点。

1、东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矿化度、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铁和锰,其次为硫酸盐和氯化物。

2、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为总硬度和矿化度,其次为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

该区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严重,特别是河北省的沧州市和廊坊市,总硬度超标严重,水质极差,许昌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明显。

3、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份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和硫酸盐,其次为氯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

另外,陕西省的西安市和汉中市六份铬污染超标。

4、东南地区主要城市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总硬度和硝酸盐。

另外,部分城市地下水呈酸性,PH值超标严重。

5、中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超标组分主要有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总硬度、氟化物和PH值。

铁和锰主要为原生环境引起的污染,污染普遍。

6、西南地区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污染元素主要有总硬度、矿化度、亚硝酸盐、氨氮、铁和锰,其次为氟化物、硫酸物、有机酚、耗氧量和PH值。

污染元素主要呈点状分布,超标率低。

总之,我国地下水污染有如下特点:从污染程度上看,北方城市污染普遍较南方城市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特别是华北地区,污染最为突出。

从污染元素看,“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普遍遭受污染;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铁和锰污染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趋于稳定或略有减轻,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污染加重,应引起重视。

(2)各省、市、区主要城市和地区水质污染特点1、东北地区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河谷区孔隙潜水水质与上年相比,水质变化不大,台地砂砾石孔隙水各组份含量略有增加,基岩地下水为良好的饮用水源,但个别地段已出现点状污染。

吉林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为NO3-、总硬度、F-、COD等,超标率分别为20%、10%和10%。

与上年相比、大部分地区水质变化不大,但F-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得到控制。

四平市孔隙裂隙水水质较好,与上年比,Cl-、SO42-、NO3-、总硬度平均值略有增加,但各均值均未超标,孔隙水与上年相比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

延吉市地下水水质较好,但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已开始形成点状污染。

辽源市地下水与上年相比,Cl-、SO42-、NO3-、NO2-各组份的平均值略有增长趋势,总硬度和矿化度含量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白城、通化、白山、松原和珲春市地下水水质均呈良好状态,但在局部地段或地点已开始发现地下水污染,污染源有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染或垃圾等,以上各市地下水水质与上年相比均变化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