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四种含义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二)象征性(表现特征)
广义象征论,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 象征的。对于狭义的象征,黑格尔曾有 过严格的界定,他说:象征一般是直接 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 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 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 种较广泛较普遍的 意义来看。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 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春草”都表达了同一抒情母题。自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 思远道”以来,“春草”这一原型意象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它与离情别绪、相思念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僧孺《生查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
自有春愁正断肠,不堪芳草思王孙。(韦庄《春愁》)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 艾略特说,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物象的
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受抽象思维的制约。 卡夫卡选甲壳虫而不选毛毛虫。甲壳虫没有翅
膀。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好的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 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作家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 求神秘含蓄。黑格尔所说,象征(意象)到了 极至就变成了谜语。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 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 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
第六讲 意 象
西方的意象理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 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 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 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没有语言能完全适 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想象力所造成的这种形象显现可以叫做意象,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至少是力求摸索出 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力求接近理 性概念(即理智的观念) 的形象显现,使这些理 性概念获得客观现实的外貌;但是主要的一方 面还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作为内心的直觉对 象) 是不能用概念去充分表达的。”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
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ຫໍສະໝຸດ 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又是离愁,一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林 逋《点绛唇》)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 (姜夔《翠吟楼》)
来是春初,去是春将老。长亭道,一般芳草,只有归时好。(曾 允元《点绛唇》)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
一、月亮是美(美人)的象征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
人僚兮”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 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 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 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 看不见。”
西方的意象理论
阿伯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总结 了“意象”的三种常见用法:1 、“表示 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里通过直叙或暗示, 或者借助于比拟使读者感受到物体及其 特性;”2 、“在狭义上对可视客体与情 景进行的描写,尤其是生动细致的描 写”;3 、“按照目前最普遍的用法是指 比喻语,尤其是指暗喻和明喻的喻体。”
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作家来说虽 说是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但读者并不了 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知识 和鉴赏力去猜测。
布莱克《病玫瑰》
哦!玫瑰, 你病倒了。 无影的昆虫, 飞翔在夜幕里, 在狂吼的风雨中。 昆虫飞到你的温床边, 你的床富有欢乐之情, 但它那邪恶而神秘的爱, 尚能摧毁你的整个生命。
五、意象与主题特征
抒情作品常常借助原型意象表现相对固定 的主题——母题。
所谓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是指 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 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所谓抒情母题(1yrical motif),是指在某 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 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A 恋人间相思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
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
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 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 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
B 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 “第一是意义, 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 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 的表 现”。这种“意义的表现”或者说 是一种“感性存在”物,如金字塔、陵 园(阶梯)或纪念碑等,或是一种艺术 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等。也就 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 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 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2.离情与别绪 抒情作品中的“柳”形象比比皆是,形成了以
“柳”为核心的意象群:“烟柳”、“暗柳”、 “春柳”、“秋柳”、“岸柳”、“边 柳”……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尚书)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 树若是有情时,不会青青如许。(姜夔)
西方的意象理论
意象派是20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 成的诗派,他们对后期浪漫主义维多利亚 诗风感到强烈不满,在多种国外诗歌的影 响下开拓出一种新的诗歌路径。他们反 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 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 即描写感觉上的具体对象来表现诗意。
西方的意象理论
• 埃兹拉·庞德强调意象是不同于一般客观事物 的客观物象,它是在诗歌艺术结构中组织起来 的,渗透着主体审美情感的客观事物,尤其是自 然景物,它不仅赋予情感以对象化和形式化的 特征,而且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形式相互融 合的产物。意象派这种从主与客、意与象相统 一的角度去认识意象的理论视角和西方传统的 表现论诗学观大相径庭,相反更靠近东方的表 现论,尤其和中国古典意象论有内在的精神联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