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创新

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创新

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创新浅谈幼儿园游戏教学创新
文/文志英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研究幼儿园游戏内涵,和其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提出幼儿园游戏教学创新方法。

建议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中教育理论、游戏内容、游戏组织形式以及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的创新,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社会性,锻炼身心素质。

旨在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
一、幼儿园游戏的内涵
与自然游戏不同,幼儿游戏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自觉的教育性,是将游戏因素与教育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是游戏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幼儿游戏具有目的生成性和自然生成性,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广泛,游戏与课程
设计融为一体,表现为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两种设计策略。

课程生成游戏是指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讲解。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

游戏生成课程是指教师在幼儿进行自发游戏时担任观察者的角色,用敏锐的思维捕捉游戏活动中出现的情景和问题,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主题继而指导生成新游戏。

幼儿游戏是一种探究式的发现学习过程,在幼儿教育中不单纯是一种游戏形式,更是一种教学形式被广大幼儿教师广泛采用。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发展社会性的主要方式
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思维在进入幼儿园时期达到了高度活跃。

大部分幼儿在这一时期对于世界内部动机的了解需求越来越强烈。

但是,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有效信息,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认知过程。

游戏是社会活动的缩影,它以简单的形式诠释复杂的社会行为,同时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让他们在
游戏中认知社会现象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2.游戏教学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
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心理障碍大多都是由于幼儿社交贫乏导致。

而在游戏中,幼儿必须互相交流,才能保证游戏顺利完成,从而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

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能以放松的心态进行知识汲取,在这个过程中与教师和其他幼儿的互动,让他们的交流能力得以发展,使他们更乐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从而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

3.游戏教学对幼儿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所以,在平时的幼儿教学中,除了体育锻炼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之外,游戏是幼儿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

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发育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为体育锻炼虽然能保证锻炼强度,但同时它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给幼儿增加了很重的负担。

而游戏却能在幼儿心理愉悦并且不自觉的情
况下完成锻炼身体的目标,在游戏中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以提高。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创新
1.幼儿教育理论的创新
前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与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欲望,有利于缓解其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游戏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

这说明游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教学中不断对教学理论进行创新,也是保证游戏教学创新的前提。

教师应该在关注教学实践之余,注意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积极探索最新的教育理论。

2.游戏内容的创新
教师应致力于丰富游戏内容,增加儿童的生活体验。

儿童的想象力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次加工而来的,而记忆表现来自于生活。

因此,教师应该在游戏内容中发挥创新意识增加儿童生活体验。

例如,在“小喜鹊造房子”的游戏中,带领儿童对幼儿园的建筑进行观察,或者让儿童在网上搜集各种建筑图片,增强他们对于建筑的理性认识。

当然,
在游戏内容设置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个体差异。

蒙特梭利认为,在游戏中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在游戏内容设置时,要把儿童的心理需求摆在首位。

可以由幼儿自主的选择游戏内容以及伙伴。

例如,可为幼儿提供“海绵宝宝”“小喜鹊造房子”“水果超市”等不同的游戏,让每个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

3.游戏组织形式的创新
为了推动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自主开展,教师应对幼儿的游戏组织进行创新。

教师可以把游戏的设置权在一定程度上还给儿童,让他们对游戏进行二次创作。

在游戏组织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例如,在《食物宝宝找朋友》的游戏中,由儿童选择充当的食物种类,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

当然,对于幼儿合作性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时,可以让多个班,年龄相近的儿童进行混班游戏。

游戏可以规定让每位儿童都要在非本班中找到一个新的好朋友,并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