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作业:第37讲 物质的制备 (2份打包)

2020届高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作业:第37讲 物质的制备 (2份打包)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1-1 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 A.制氧气时,用Na2O2或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 B.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 C.制乙烯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MnO2+4HCl(浓) MnCl2+2H2O+Cl2↑
C2H5OH
CH2 CH2↑+H2O
CaC2+2H2O Ca(OH)2+C2H2↑
注意事项 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
水法收集
制取C2H4要用温度计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典例1 用下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不需要试管①(盛有相应的除杂试 剂)就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栏目索引
1. 生 活 在 新 时代的 我们, 除了认 真学习 ,提高 自己的 知识水 平之外 ,社会 上的一 些热点 问题也 不容忽 视,这 是我们 应该思 考探究 的。 2. 在 钓 鱼 岛 问题上 ,中国 政府一 直奉行 尽量和 平交谈 ,但不 放弃武 力保护 的主张 ,表现 出了对 历史遗 留问题 有理有 利有节 的策略 。 3. 这 种 新 研 制的牙 膏香气 浓郁, 清新爽 口,去 污洁齿 力强, 而且不 损伤牙 釉质, 能保持 牙齿洁 白光亮 ,深受 消费者 所喜爱 。 4. 我 们 只 有 在重大 集会、 节日庆 典与外 交场合 穿具有 中国范 儿的“ 国服” ,才能 有利于 在世界 上树立 充满文 化自信 的中国 形象。 5.人 类 利 用 自 然资 源,其 实就是 利用自 然地理 系统中 的某些 要素, 从而对 自然地 理环境 产生影 响。 6.不 可 更 新 资 源的 利用, 需要其 他资源 的配合 ,也影 响其他 环境要 素。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考点突破
反应类型
发生装置图
固、固加热型
适用气体
操作注意事项
O2、NH3等
①试管要干燥 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 ③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局部加热
栏目索引
固、液加热型 或液、液加热型
①烧瓶加热时要隔石棉网 Cl2、HCl等 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固、液不加 热型或液、液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A.用于气体与固体反应加热,如:二氧化碳与木炭加热反应生成一氧化 碳、氮气与镁加热反应生成氮化镁等。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B.用于少量液体加热,注意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 C.用于固体与固体反应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用于灼烧、煅烧固体物质,坩埚应放在泥三角上并用坩埚钳夹取。 E.用于固体和液体(或液体和液体)反应加热,如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固体 与浓盐酸加热制取氯气。 F.水浴加热:可以使物质在水浴中均匀受热,并且可以控制温度在100 ℃ 以下,注意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水浴中。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自测2 下图为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六种实验装置,均可根据不同的实 验需要在其中加入不同的液体或固体试剂完成相应的实验。请用合适 装置的序号完成下列填空: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1)既能用于收集Cl2,又能用于收集NO的装置是

(2)能用于干燥CO2气体的装置是

(3)在实验室制取Cl2并检验Cl2部分性质的实验中,用于除去Cl2中H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B 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验证碳酸的酸性强
于苯酚 C 验证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产生的气体
为不饱和烃 D 验证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不饱和烃
②中的试剂 澄清石灰水 苯酚钠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6.尾气处理装置的选择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a用于吸收溶解或反应速率不是很快的气体,如用NaOH溶液吸收Cl2、CO2等。 b用于收集少量气体。 c、d用于吸收极易溶且溶解很快的气体,如HCl、HBr、NH3等;其中d吸 收量少。 e用于处理难以吸收的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典例2 下列制备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装置合理的是 ( D )
解析 A项,蒸馏烧瓶不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应垫石棉网加热;B项,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可防止对流;C项,NO2会和水反应生成NO,不能用排水法收集;D项,实验 室制氢气时,长颈漏斗下端应插入液面以下。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2-2 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 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 理的是 ( )
4.NH3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5.Cl2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自测1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B )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解析 A项,二氧化氮能够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二氧化 氮;B项,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加热,生成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可 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C项,浓硫酸与乙醇共热时会产生二氧化 硫等气体,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D项,导气管不能插入右测试管的 溶液中,否则会产生倒吸现象。
质的最佳装置是

(4)用于尾气吸收并能防止液体倒吸到反应装置中的是

(5)接在气体制备的连续实验装置中间,用于控制气流平稳的装置是

答案 (1)AB (2)AEF (3)A (4)C (5)D
自测3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答案 D 解析 A项,浓硫酸和碳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 两种气体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项,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氯化氢和二氧化碳均可以与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使溶液变浑浊;C 项,制得的不饱和烃中含有SO2,SO2也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项, 石蜡油是多种饱和烃类的混合物,分解产生的不饱和烃可以直接检验, 不需要除杂装置。
7.分 析 地 理 环 境各 要素与 环境总 体特征 协调一 致的关 系。常 分析某 一区域 景观的 成因, 如结合 地理位 置分析 气温、 降水等 对生物 景观的 影响。 8. 山 坡 梯 田 海拔较 低,热 量充足 ,水、 肥可顺 地势自 流至农 田,利 于水稻 种植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
解析 A项,用Na2O2或H2O2制备O2时,均可使用固液常温型气体发生 装置;B项,实验室制氯气一般用浓盐酸作原料,所以制得的氯气中会混 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除氯化氢时应用饱和食盐水而不能用饱和NaHCO3 溶液;C项,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在相 同条件下,二者的密度也非常接近,故收集乙烯时不宜用排空气法;D项, 用水吸收NO2时,NO2转化为HNO3和NO,NO仍会污染空气,故吸收NO2不 能用水。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4.常用干燥装置的选择
常用干燥装置
洗气瓶
干燥管(或U形管)
常用干燥剂 浓硫酸(酸性、强氧化性) 无水氯化钙(中性)
碱石灰(碱性)
不可干燥的气体 NH3、HBr、HI、H2S等
NH3
Cl2、SO2、CO2、NO2、HBr等
5.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 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时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解析 A项,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收集气体的试管口 应放一团棉花;B项,NO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不能用排空气法收 集;C项,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2-1 下列选用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装置符合实验要求且安全的是 ( B )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选项 A B C D
a中的物质 浓氨水 浓硫酸 稀硝酸 浓盐酸
b中的物质 CaO
Na2SO3 Cu
MnO2
c中收集的气体 NH3 SO2 NO2 Cl2
d中的物质 H2O
NaOH溶液 H2O
NaOH溶液
答案 B A项,收集NH3用向下排空气法;C项,铜和稀硝酸反应不能产 生NO2,且NO2的吸收不能用水,可以用NaOH溶液;D项,用浓盐酸与MnO2 反应制Cl2需要加热,本装置不能满足。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1-2 下列关于气体制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用碳酸钠粉末可以制备CO2 B.用铁片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时,为加快产生H2的速率可改用浓H2SO4 C.加热分解NH4HCO3固体,将所得的气体进行适当处理可获得NH3 D.用KMnO4固体和用KClO3固体制备O2的发生装置相同
栏目索引
第37讲 物质的制备
教 材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研 读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考 点
考点一 常见气体的制备
突 破 考点二 实验装置的选择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教材研读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O2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2.CO2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3.H2的实验室制法
教材研读 栏目索引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解析 A项,Na2CO3粉末可以与稀硫酸等反应制备CO2;B项,常温下 Fe在浓H2SO4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SO2,得不到H2;C项,加热 NH4HCO3得到CO2、NH3、H2O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除 去CO2和H2O即可得到NH3;D项,用KMnO4固体和KClO3固体制备O2都采 用固、固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
考点二 实验装置的选择
考点突破 栏目索引
1.加热装置的选择 给物质加热时,选择仪器要考虑被加热的物质的状态、量的多少,以及 加热温度的高低。 给液体加热: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 需要垫石棉网)。 给固体加热:试管、燃烧匙、坩埚(燃烧匙容积最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