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市地理学

新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论文城规0912周尧0920102207盐城市城市化的演变过程简析城市化: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不同,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

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盐城市:盐城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接壤,西南与扬州市、泰州市为邻,西与淮安市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市相望。

是江苏省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市。

市辖区面积1779平方公里;市辖区158.65万人(亭湖区83.90万,盐都区74.75万)。

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地处苏北平原中部,土地面积16972k㎡,东部有海岸线582km,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沿海滩涂面积453333h㎡。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规律,任何国家都必然要经历城市化过程。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约为47%,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约为22%。

盐城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随着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与全省水平比较,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也是增强竞争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盐城市城市化发展状况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为333.46万人,比上年增加14.16万人,增长4.4%,城镇化率为41.75%,比上年上升1.75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人口107.6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3.48%。

城镇人口225.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8.27%。

这主要除了正常的自然增长外,还体现在:一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空间范围不断向外拓展。

二是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

2、城镇规模明显扩大。

随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盐城市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镇数量急剧增加,人口集聚能力得到提高,建制镇由改革初期的10个发展到2004年末的129个,比1978年增加119个,城镇建成区面积2004年已达到了191.3平方公里。

3、城市化质量明显提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强劲。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创10年来新高。

城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2005年市区实现GDP28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全市平均增长速度快1.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28.09%。

二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城市收入水平的明显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

2005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80元,比上年增长13%;城镇投资竣工住宅建筑面积达184.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34%。

三是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城市产生聚集效益的基础。

2001—2005年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367.52亿元,年均增长19.35%,2005年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7%,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1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盐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提高城市化发展进程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内在动力机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人群的集中带来了大规模的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劲。

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总是首先在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方兴盛起来。

农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等等。

农业现代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越高,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越多,城市发展就越快。

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发展与应用,信息产业形成并在一些城市成为主导产业,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社会让位于一个崭新的社会——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市场化战略,坚持把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推进市区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县(市)城,择优培育示范中心镇,全面提高镇村发展水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当前是盐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部署,为盐城城乡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盐城将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全面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拓展城市规模,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建设"一年见成效、三年展新貌、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一年见成效。

一年内城市路网、基础设施配套、水环境及绿化、社会公益及公共配套服务、新区建设、老城改造、住房建设和城市管理八大类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年内有一批项目竣工,城市功能和形象有明显改善。

为推进城市发展搭建的投融资平台以及其他组织架构全部正常运转、发挥作用,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高潮。

三、结论与讨论( 1) 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得分百分比演化过程看,不同得分增长过程反映盐城市城市化中人口转变、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扩展的此消彼长,反映不同时段作用力对宿迁城市化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

( 2) 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城市化动力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和每万人拥有图书数与城市化综合得分呈现正相关,对宿迁城市化综合得分起积极影响; 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道路清扫保洁面积得分与城市化综合得分呈现负相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3) 研究城市的过程和动力机制需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演化规律,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集聚地,研究城市也需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管是何种评价体系,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反映客观规律,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难度,但要尽量做到反映客观情况,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天津开发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的阶段和机制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开发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科学技术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开发区一般可以分为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三大类型。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

开发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

近2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陆续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

其中,仅就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看,前者已有47个,后者则达53个,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增长点。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中国开发区的两种不同形态,它们交相辉映,在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宏观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异点。

本文将以开发区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为背景,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为主线,从整体上对中国两类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两类开发区未来创新的总体设想和发展模式。

1984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

天津市在塘沽辖区内建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较早建立的开发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城市依托。

它位于天津市区东南.距市中心50km,紧靠天津新港和塘沽市区.京津塘高速公路贯穿开发区内,直接进入港口。

与开发区毗邻的塘沽区是天津市重要的T业基地。

天津港是京津地区乃至华北、西北地区物资进出口的主要门户。

1988年开始在中心市区成立新技术产业园区。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

由二区一带三部分组成。

即华苑产业区、政策区和沿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产业开发带包括塘沽海洋科技工业园.北辰科技工业园和武清新技术园区组成。

为了适应天津经济发展.扩大国际贸易.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天津港成立了天津港保税区.保税区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外商来津投资。

促进了整个港口的大发展。

天津港保税区起步区1.2kms.1992年9月经国家批准面积扩大到5km:。

天津港保税区坐落在天津港港区内,东南紧靠港口码头.西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港口码头规划区域.与港口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独特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992年天津市政府批准在近郊4个新区、滨海3区和5县等12个区、县各建立了一个经济开发小区。

促进了天津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1994年3月.天津市决定将天津东部临海地区的天津港、天津经济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和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组合在一起,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

建成天津滨海新区(土地面积2270km2)。

2002年,这一目标提前实现。

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3%.合同外资额占69%,外贸出口占57%.成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新型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工业基地.逐渐成为天津市的另一核心区域f33f。

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于1996年又先后设立了三个区外小区:微电子工业区(位于西青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武清区)、化学工业区(汉沽区),2003年又在紧邻母区的西面新扩了西区。

保税区也在向外扩张.如2003年正式建立的空港物流加工区选址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东北侧lkm处。

立足在东丽区的地盘上。

空间结构的演变的阶段和机制:根据我国城市开发区发展实践.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双核式、连片带状、多极触角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