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期人格处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初步形成的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有着显著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示世故性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负相关,与攻击性呈正相关[1].这也预示着高世故性的儿童会出现更多的行为与情绪问题.根据Cattell 的特质因素理论,世故性是16种人格根源特质中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世故性是一种社会智能,主要表现为行为者应付社会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马基雅维里智能(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2]本研究运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 S )中文修订版对青少年世故性进行测量.另一影响青少年行为与情绪问题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与父母、同伴的依恋.依恋(Attachment )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传统亲子依恋模式理论认为,亲子依恋模式一方面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对儿童的社会性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也可以预测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有研究结果表明,9到14岁学龄儿童的亲子依恋关系与其友谊质量显著相关[3]亲子关系不良的儿童,其社会问题行为也多.进入青春期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情绪能力及社会行为均有一定的关系.青春期是指12-20岁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生理机能逐渐成熟,认知功能不断发展,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复杂与丰富,同时社交范围也不断扩大,青少年逐渐与父母疏远,开始从家庭外寻找新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更多地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需要.[4]因此本研究选取同伴依恋分问卷为研究工具.上述介绍了关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分别与世故性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是怎样相互作用于青少年的社会性行为与心理健康则鲜有研究.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伴依恋和世故性对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选取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500人,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男生252人,女生131人,初一年级180人,初二年级203人,平均(13.93±1.012)岁.1.2研究工具1.2.1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 Machiavellianism Scale,KMS)中文修订版[5]原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分对人性缺乏信心、不诚实和不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青少年同伴依恋、世故性和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张魁,杨楠,耿耀国(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目的:考察青少年世故性、同伴依恋与青少年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关系,检验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修订版、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对郑州市3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同伴依恋、世故性以及行为情绪问题间存在显著相关(P <0.01);同伴依恋在世故性与行为及情绪问题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结论:同伴依恋、世故性及行为情绪问题间的关系密切,世故性通过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情绪.关键词:精神卫生;同伴依恋;世故性;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47-03第28卷第3期(上)2012年3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190005)147--信任3个因子,采用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4级评分,计算各因子分和总分,高分表示儿童更具世故性.修订后的中文版KMS 量表在删除了第5,9,15,20四个条目后,提取了不信任,不诚实,和对人性缺乏信心3个因子,总解释率为30.80%.量表间隔4周总体的重测信度是0.64,分半信度是0.67,总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2.1.2.2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The Inventory ofParent and Peer-Attachment ,IPPA ).该问卷由Armsden 和Greenberg 编制,本研究采用其中文修订版[6].IPPA 有三个分问卷,分别是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每个分问卷各有25个项目,由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构成,采用五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3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Strength and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由Goodman 编制[7],用于评估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及困难总分.量表共有2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2三级评分.困难总分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越多,困难越大;而亲社会行为因子得分越高,提示儿童青少年适应社会的正性行为越多.本研究选取的是除亲社会行为因子外其它4个因子组成的困难总分作为研究工具.1.3调查过程由经过培训后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主持,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于2011年6月收集完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包括主要采用Pearson 相关和回归分析.2结果2.1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对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2.2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中,所考察3个变量间均呈显著相关(P 值均<0.01),满足了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中,假设同伴依恋是世故性与行为、情绪问题间的中介变量.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程序[8],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考察同伴依恋作为中介变量的可能性.首先,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9(P <0.01),决定系数为0.125;然后以同伴依恋为因变量,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46(P <0.01),决定系数为0.57;最后,以困难总分为因变量,同伴依恋和世故性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84(P <0.01),同伴依恋对困难总分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01(P <0.01).以上四个回归系数均显著,因此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446×0.101/0.229=0.1966,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0.1966=0.8034,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2448.即世故性对困难总分的效应中80.34%是直接效应,另外19.66%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依恋的间接效应,见表2.3讨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世故性和同伴依恋负相关,世故性与困难总分正相关,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这与从经验上来看的判断是一致的,因为世故性中包含的不信任因子、对人性缺乏信心因子和与之相对应同伴依恋中包含的同伴信任因子,使得我们很容易理解两者的负相关.可以预见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其多疑、冷酷的行为倾向[9]使得他们很难真正的信任同伴,从而建立亲密稳固的友谊,体会到安全感.世故性同伴依恋困难总分M ±SD 世故性139.37±8.25同伴依恋-0.239**185.26±15.44困难总分0.354**-0.360**113.55±5.34表1世故性、同伴依恋和困难总分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n=383)注:*P <0.05,**P <0.01步骤标准化回归方程标准误t 值P 值1y=-0.229x 0.0317.381**<0.012e=-0.446x 0.093-4.794**<0.013y=0.184x 0.030 6.031**<0.01-0.101e0.016-6.218**<0.01表2同伴依恋(e )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注:*P<0.05,**P<0.01148--而世故性与由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组成的困难总分正相关,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McHoskey等人的研究表明高世故性的个体缺乏人情味的人际交往风格暗示他们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情绪问题.[10]对于多动注意不能这一行为症状,国内有关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即世故性);马基雅维利信念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及社会能力之间,特别是与其内化性行为问题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适度的联系.[11]同伴依恋与困难总分负相关表明青少年与同伴越亲密,其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就越少,这也都与先前的研究和人们的经验一致.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同伴依恋在世故性和困难总分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9.66%.这表明高世故性的青少年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致其出现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可能性也较大.这符合逻辑,因此可以推断,高世故性的青少年因其多疑、没有人情味、操控人际互动等人格特质,而对同伴较多使用嘲笑、散播流言、威胁结束友谊以及拒绝进入或逐出某个团体等关系攻击的手段[12],使得他们与同伴依恋水平较低,得不到同伴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因其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其本来就不是很良好的亲子依恋更为疏离,从而导致其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增加.———————————————————参考文献:〔1〕ANDREOU E.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chiavellianism and self-efficacy in Greek primary school children.Britis J of Edu Psychol,2004,74(2)279-309.〔2〕WHITEN A,BYRNE R.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8:66-78.〔3〕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80-83.〔4〕GROTEVANT H,COOPER C..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Human Develop, 1986,29,82-100.〔5〕YAOGUO GENG,BEIBEI QIN,DAN XIA, 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Kiddiemach Scale in Chinese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port,2011,108(1):229-238.〔6〕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7〕寇建华,杜亚松,夏黎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上海精神医学, 2005,17(1):25-28.〔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9〕SHERRY S B,HEWITT P L.,BESSER,et al.Machiavellianism,trait perfectionism,and perfectionistic self-presentation.Personal and Individal Difference,2006,40,829-839.〔10〕MCHOSKEY J W,WORZEL W,SZYARTOC.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J of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92–210.〔11〕耿耀国,苏林雁,王长虹,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马基雅维利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02-205.〔12〕CRICK N R.,NELSON D A.Relational and physical victimization within friendships: nobody told me there'd be friends like these.J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2,30, 599–60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