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上通读了他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很大触动。

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深深的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个人合格的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教研活动,培训学习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取百家之长。

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爱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素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更加感觉到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

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

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我们班有一些单亲孩子,他们的都学习习惯不怎么好,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我更加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

那么爱学生我们又应如何来爱呢?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目录,我被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吸引了。

我想每个老师,看到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总是很欣喜。

不禁问自己,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从教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尽量让孩子喜欢自己,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孩子比较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学科,孩子就能比较认真听课,他们就能积极认真完成你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

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

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

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建议了。

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对于我们老师,所知道的内容要比课标上要求的多十倍乃至几十倍。

教师的天职在于教书育人,我们教出一批大学问家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能为祖国培养一批批各级各类的建设人才那更是可喜的。

我们要教书更要育人。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我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的无所适从。

除了向老教师取经以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了。

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我真正开阔了眼界。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学还很陌生,尤其是作为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安全教育、批改作业等,一天时间一转眼便过去了,可收获甚微。

因此,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几乎令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

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

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特别的耐心。

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我们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了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我不想我的劳动是无用的,是纯属浪费时间的。

万事开头难,我的教学生涯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我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体会读书,读书,再读书——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学校本学期发给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营养品”。

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了一部分章节,这本书带给了我新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从事教育教学这一职业,真的是需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不但自己要不断地阅读书籍,充实自己,更要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多阅读书籍,从书中学到知识。

这就是我读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总的感受。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无论是针对教师本身提高素养的需要,还是对待教师如何教育学生,都离不开“读书”这一观点。

也就是说,他认为在教育的问题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与读书分不开。

他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对于这个说法我深有感触。

前几年,当我突然从中学调到小学来教学时,从体育教学转变到小学语文教学。

我曾有过这样的危机,就是忽然感到自己以前的体育教学的教育方法不适应小学语文教学。

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是补看书,看别人的好的教育方法。

当时就只能有选择地找着看了,因为学生出现的问题等不了我慢慢地读完那些书,再形成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我只能对号入座似的把方法先搬过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再相机行事。

所以现在只要时间充裕一些我就看书,作为我的财富储备。

在对教育方法的建议时,书中提到,学困生怎样把学习搞好,最好的办法同样是要他们多读书。

他是这么说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谈到教会学生学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时,他是这么说的:“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我很赞同这个说法。

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注意做好对学生阅读每一本好书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多读书的章节后,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他这一观点融入到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我想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让学生能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快乐。

同时,在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尽可能空出时间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专业上提出的要求说的那样:“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精致的工具。

”因此今后我也希望自己做到与书为友,因为我不愿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那样的人。

篇四:读《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读《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瑞云小学: 谢维读《给教师的建议》的这一段时间里,他给我的启示还是很多的。

如:关于真正的教育,关于知识,关于记忆,关于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等,我都是颇有收获的。

但是要我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却是难上加难的。

一是自己缺乏这种掌握全局的能力,二是对苏氏的一些思想还未有融会贯通的理解,但他的把学生当人看,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第一、作为教师要保持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

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

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

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第二、作为教师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