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浅谈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浅谈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
发表时间:2010-09-06T09:43:22.28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岳沿海[导读]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学生自身的素质岳沿海(蓬溪中学四川蓬溪629100)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学生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对计算机课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学生自身的素质。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下面就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同行探讨。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

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1 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1.2 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1.3 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1.4 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

1.5 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

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

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2.3 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

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

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3.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而传统那种“板书+讲解”的授课方法必须要淘汰。

4.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而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迟缓,而计算机代用教材在书店里又五花八门,系统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教材选用上应十分慎重,要进行充分甄别,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有了好的教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

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

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平时要加强校本研究,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十分有益。

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1 精练习题、强化基础。

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

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

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

我们还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

5.2 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

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

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6-10-01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