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Zs Zamax hp
汽蚀的危害
降低水轮机效率,减小出力。 破坏水轮机过流部件,影响机组寿命。 产生强烈的噪音和振动,从而影响水轮机的 安全稳定运行 。
汽蚀类型
叶型汽蚀:发生在水轮机转轮
叶片上的汽蚀。(如图a)
图a
间隙汽蚀:水流通过狭小的流
道与间隙时流速变大,从而
引起压力降低而产生负压
所形成。 (如图b)
图b
叶型汽蚀
卧轴混流式、贯流式水轮机,HS为下游 水面至叶片最高点的垂直高度(如下图)
水轮机安装高程:
水轮机安装高程是水电站厂房设计中 的控制性高程,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装置方 式的水轮机,工程上规定的安装高程位置不 同.
反击式水轮机
冲击式水轮机
反击式水轮机安装高程确定
立轴轴流式和斜流式水轮机 立轴混流式水轮机 卧轴混流式和贯流式水轮机
比值,一般取 X =
0.38~0.46;
D1 ——转轮标称直径,
卧轴混流式和贯流式水轮机
Zs

Za

Hs

D1 2
+Hs
zs
-Hs
式中符号含义 与以上各式的相同
冲击式水轮机
冲击式水轮机无尾水管,除喷嘴、针阀和 斗叶处可能产生间隙汽蚀外,不产生叶型汽蚀 和空腔汽蚀,故其安装高程确定应在充分利用 水头又保证通风和落水回溅不妨碍转运转的 前提下,尽量减小水轮机的泄水高度 hp .
900
对不同的 Hs 规定如下
对不同形式水轮机的HS作如下规定
立轴轴流式水轮机, HS为下游水 面至叶片转 动中心的 距离 (如右图)
立轴混流式水轮机, HS为下游水面 至导叶下部底 环平面的垂 直高度(图右)
立轴斜流式水轮机,HS为下游水面至叶片 旋转 轴线与转轮 室内表面相交点 的垂 直距离 (如右图)
立轴混流式水轮机(如图)
Zs

Za

Hs

b0 2
ZS——安装高程, m; Za——下游尾水位, m; HS——吸出高度, m;
b0 ——导叶高度, m。
立轴轴流式和斜流式水轮机(如下图)
Z s Z a H s XD1
Z s、Z a 、H s 意义同上,
X ——结构系数,转轮中
心与导叶中心距离与1的
水轮机汽蚀、吸出高度与安装高程
汽蚀现象 水轮机的吸出高度
汽蚀现象
汽蚀现象 汽蚀的危害 汽蚀类型 水轮机汽蚀的防护
汽蚀现象
当某点的压力达到(或低于)该温度下水的汽化压 力时,水就局部汽化产生大量汽泡,同时水体中存在的 许多眼看不见的气核体积骤然增大也形成可见气泡,这 些气泡随着水流进入高压区时,气泡瞬时破灭,由于汽 泡中心压力较低,气泡周围的水质点将以很高的速度向 汽泡中心撞击形成巨大的压力,并以很高的频率冲击金 属表面,使水轮机过流部件的金属表面产生物理电化学 作用遭到破坏,这一现象就称为汽蚀现象,
局部汽蚀:水轮机过流部件局部凸凹不 平时,也会引起局部真空形成局部气蚀。 (如图c)
图c
空腔汽蚀:反击式水轮机偏离最优工况时, 水轮机出口流速则产生一圆 周分量使水流在转轮出口 处产生脱流和旋涡形成 一大空腔,在中心产生 很大真空形成。
(如图d)
图d
水轮机汽蚀的防护
为防止和减轻汽蚀对水轮机的危害,一 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水轮机设计制造方面 工程措施方面 运行方面
水轮机的吸出高度
汽蚀系数 吸出高度 水轮机安装高程
汽蚀系数
动力真空的相对值 为汽蚀系数, 用σ表示。


k vk2 5v52
2g
hk5
H
吸出高度
水轮机的吸出高度是指转轮中压力最
低点(k)到下游水面的垂直距离,常用HS
表示。
Hs
≤ 10.0 H
机械效率:
j (Ne N) / Ne N / Ne
对 N / Ns做恒等变形
N /(9.81QH )
N /(9.81(Q q)( H h)) * (Q q) / Q * (H h) / H
j * v *s
故 j * v *s
水力效率:
s (H h) / H
容积损失与容积效率
容积损失:
进入水轮机的水流,有一部分会从这些 间隙中漏掉,样就会造成一部分不对转轮做功, 这能量损失,此损失称为容积损失。
容积效率
(Q q) / Q
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
机械损失:
水轮机的一些部件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 ,这 些摩擦消耗一定的能量的简称,用 ΔN 表示。
g
水轮机的能量损失及效率
主要内容: 水力损失(head loss)和水力效率 容积损失(water loss)与容积效率
机械损失(friction loss)和机械效率
水力损失和水力效率
水力损失:
天然水流经过蜗壳,导水机构,转轮及尾 水管等过流部件时产生水力摩擦、撞击、涡流、 脱壁等引起能量损失。
第三章 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 水轮机的能量损失及效率 水轮机汽蚀、吸出高度与安装高程
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
水流在转轮中的运动 (动画演示) 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欧拉方程)
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欧拉方程)
水轮机基本方程式: H (vu1 u1 vu2 u2 ) ;
g
H v1 cos1u1 v2 cos 2u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