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几点经验与今后的发展设想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战略的需要。
一、工业发展现状工业经过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拉动了全县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工业经济初具规模,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66亿元,在地区八县一市中排第一位。
第二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
2006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46:30。
工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为全县经济贡献了10.2个百分点的增速。
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
(二)企业管理日益规范,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全县工业企业按照《市区工业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以夯实,经济效益多年保持较好水平。
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达7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5.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4.8亿元,其中利润4.3亿元,在全市区县中排第八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9.4,总资产贡献率为11.9%,资本保值增值率113.4%,资产负债率62.9%,全员劳动生产率66067元/人。
(三)技术进步力度增强,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通过技术改造,新的增长点得以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技术装备不断上档升级。
2006年,全县技术改造在建项目33项,项目总投资16.1亿元,完成财务支出5.8亿元。
新产品和新品种的开发基本做到了生产一批、储备一批、试制一批、科研一批,共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34项,通过市级新产品鉴定2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
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储备、建设、竣工投产,为工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
(四)重点企业持续发展,支撑作用凸显。
重点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6年,12户重点工业企业区内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1.3%;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6%;实现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6%;实现利税13.4亿元,其中利润3.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9%和90.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3.7,高出规模以上工业24.3个点。
全县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产业链条短而散,集群度不高,自我调控能力弱,且又处于阶段性的成熟期,发展速度趋缓。
二是工业结构不理想,与全市主导产业的衔接对接能力不强,承接主城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弱。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闲置资产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五是重点工业企业发展显现疲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形势在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日益趋好的情况下,推进新型工业化拥有众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新跨越指明了方向。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我区抓住机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投入,在国债资金安排上,将提高对工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投入的比重,这些政策措施又将使工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三是三峡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库区产业化政策和对口支援的机遇。
为保证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三峡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发展,加大对三峡库区后期扶持力度,这必将为我区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同时,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对口支援库区经济建设,特别是省对口支援迈入新的阶段,势必会为工业实施新一轮嫁接改造提供发展良机。
四是两个区域城市化进程对工业化的支撑和促进。
一方面是主城区推进城市化。
直辖以来,迅速加快的主城区城市化建设已惠及,的发展硬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位于中部,处在市外三环线,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这将进一步提高区位优势,凸显作为中部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地位,也将促进工业化进程。
另一方面是自身推进城市化。
目前,城市骨架拉开、国道319线涪武路段改造、港口码头复建、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工程等陆续建成,极大地改善了的城市环境,增强了发挥承上启下、承东启西、辐射长乌两江的能力。
这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五是良好的发展工业的基础。
通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了几家初具规模的企业集团,有几家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有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品牌,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好经验,为发展工业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六是区委区政府一以贯之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实施重点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大力发展工业的共识,区级各部门为发展工业营造了比较宽松的软环境。
还具有一大批能征善战、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
这些机遇和有利条件必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
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沿海发达地区凭借良好的开放条件和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在近期可能进一步与内地拉开距离,我们实现赶超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缓慢和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等欠发达地区的软肋;工业经济发展仍有许多的困难和不足,如生产要素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欠帐大、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层次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再创辉煌。
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兴区,坚持重点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壮大规模,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实施“161”工程,构筑长、乌两江“T”字型工业经济带,建成市新兴工业基地。
(二)战略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以2002年为基数,围绕2007年再造一个工业,2010年再造两个工业的总目标,实现“三壮三升”。
——工业投资总额明显壮大。
在2002年基础上,全县工业投资总额年均递增19.3%,到2007年达到21亿元,2010年达到30亿元,累计投资额达到160亿元。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壮大。
到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产值达到14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扩大,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
——工业企业规模明显壮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到2010年力争达到200户左右。
10户企业进入工业五十强行列,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20亿元、10亿元的企业群体。
同时拥有一批年销售收入3—5亿元的后备队伍。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到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53,到2010年达到160。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007年的9万元/人·年,2010年的12万元/人·年。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到4吨标煤,2010年下降到3.5吨标煤;从2006年到2007年,工业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到2010年,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显著提升。
到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到25亿元,利润达到8.4亿元;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40亿元,利润达到15亿元。
——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
到2010年,4—5户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7年达到20%,2010年达到25%;新产品产值率2007年达到26%,2010年达到39%;到2007年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产品2—3个,到2010年新增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国名牌产品2个;外贸出口总额到2007年达到10000万美元,2010年达到15000万美元;全县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每年有明显提高。
(三)战略思路围绕前述战略目标,我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将秉承“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精神,增强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着力实施“161”工程,即“构筑一个平台,建设六大基地,培植十强企业”,确保再造两个工业目标的如期实现。
构筑一个平台即构筑李渡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平台。
以发展新型工业、壮大经济总量为目标,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植新的财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落户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用好用活市园区建设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构建以临港产业、加拿大园、医药制造、新型建材、化工、食品为主的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到2010年“再造两个工业”的目标,以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将李渡工业园区打造成环境优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体现现代工业形象的生态工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2007年,李渡工业园区(含龙桥片区)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
建成六大基地建成医药、化肥、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建材六大基地。
到2007年六大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2010年达到89%。
以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基地。
依托太极集团、三九医药等龙头企业,发展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工业。
建设西布曲明、硫酸软骨素等原料药生产线,建成优质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基地和儿科用药基地,加快优质原药生产步伐,提高中西药品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形成中西成药产业化。
到2007年,医药工业产值达到21.5亿元,2010年达到3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