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业发展情况及工作思路XX年,我市乡镇工业在仪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扬州乡企局的直接指导下,以优化结构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狠抓运行监控和招商引资,重视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产品做特做精的工作思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XX年全市乡镇工业发展情况1、经济总量屡创新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2、运行质态明显改善,利税大户贡献突出。
全市乡镇全部工业迅猛发展,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60%,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70%,呈现了规模工业领先全部工业增长,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乡镇工业领先市辖和全市发展的喜人局面。
3、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4、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搭建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厂房场地和公共设施等创业服务平台。
真州镇、新集镇、马集镇和市工业总公司等四单位按照资源节约利用、服务便捷高效、要素合理配置、功能配套完善、信息交流顺畅、技术合作共享、人才有序流动、企业集群共生的工作方针,建成的创业基地。
大仪镇、市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杭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创业基地正在启动。
(1) (2) (3)XX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XX年度法庭工作总结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XX年科协工作总结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XX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XX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到单位工作总结5、协调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6、技改投入明显加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7、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稳妥实施。
尽管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先进县市区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不快。
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二是规模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51.9%,规模企业平均年产值不足5千万,两相指标在扬州县市中最低。
三是集中区总体水平不高,主导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克服。
二、XX年乡镇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2、企业规模:新增规模企业45家,新增亿元企业8家,新增5亿元企业1家。
3、工业投入:工业投入97.2亿元,同比增长29.8%,实施五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
4、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全年开发新产品200个,新品销售率33.8%,认定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增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培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争创扬州市级以上品牌15个。
<1> <2> <3>XX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XX年度法庭工作总结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XX年科协工作总结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XX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XX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到单位工作总结5、集中区建设:营业收入1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4亿元,工业项目投入36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0个,新增入园企业160个,新建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工作措施主要有:1、保目标,抓监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尽早将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企业项目。
近期要重点抓好一季度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把所有考核目标排细排实、一并下达。
二是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问题,排找差距,提出对策措施;同时,经常深入乡镇及企业,组织专题调研,了解掌握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动态,落实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加强经济预警预测,防止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
三是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增产增收,积极组织名企、名品、名牌参加国内外经贸展销洽谈活动,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抢抓订单,增产扩销。
四是督促乡镇对所属企业规范统计行为,配合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督查,促使企业真实反映实际产出,做到应报尽报,确保应统尽统。
2、扩规模,调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在汽车船舶制造、化纤无纺织物、电器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大力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新产品,拓展产品发展空间。
二是改造提升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依托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品牌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做大传统产业规模。
三是培植壮大企业梯次群队,选择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植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小巨人”、产品“单打冠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进而带动产业扩张。
3、增投入,攻项目,提升工业发展后劲。
一是大力引进和加快建设高水平重大项目,对上年结转的金陵造船和杭万汽配等亿元项目,加大服务协调力度,推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对在手在谈的项目,尽快落地落户。
重点落实谢集的元胜纺织、青山的东盛国际废品处理等年内开工的十个亿元项目和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谢集乡摩泰克汽车电子助力系统等外资项目。
二是做好项目储备报批,在项目的产业链开发、集聚开发和整体开发上做好文章,不断充实项目库;对照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精心包装谋划,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协助企业报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笼子”,获得政策资金的扶持。
三是加快集中区建设,按照“拉开框架、拓展空间、做强基础、不断配套”的要求,鼓励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参与园区开发经营,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4 亿元,提高集中区档次,增强吸附能力,提升项目承载力。
5、把关口,降能耗,推进科学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管理。
指导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帮助用能企业完善基础台帐、能耗定额和计量统计等工作。
二是严控能耗增量。
从源头把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准入。
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节电、节能技术改造减少或降低能源消耗,全年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造项目不低于8个。
三是推行清洁生产。
争取明年再有3家企业通过验收。
争取8家企业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和年检、更多的企业进入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确保全年节能降耗目标顺利实现。
6、整要素,解难题,营造加快发展环境。
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整合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努力缓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
一是加强宏观经济信息跟踪,定期发布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重大信息、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信息、国家产业政策信息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参考。
二是推进银企沟通,加强银企互动对接,重点帮助优质企业落实和扩大授信规模,全年组织银企签约活动不少于3次,稳步提高银企合作履约率;同时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争取更多的放贷资金,多渠道扩充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
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培育相关政策,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业能人、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
7、兴调研,提效能,打造创先争优团队。
一是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素质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把握复杂经济形势、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一线,掌握情况,研究思考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治乱减负工作,治理各类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行为。
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力开展“示范科室”、“示范岗”活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努力争创全市标兵文明单位。
XX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XX年度法庭工作总结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XX年科协工作总结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XX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XX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到单位工作总结乡镇工业完善年终总结镇工业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以来。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名镇、水产强镇、工业大镇、旅游新镇”工作目标,狠抓各项措施落实,突出项目招商,打造产业集群,构筑发展平台,全力发展工业经济,镇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现总结如下:一、工业经济完成情况:(一)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16883万元,年。
同比增长42.1%其中制衣、商贸、陶瓷、水产、布业、棉业、纺织等重点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60223万元,较市规划值106920万元超额完成53303万元,超额49.85%同比去年增长76.79%(二)同比增长3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5643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47856万元。
同比增长76.39%实现销售收入188766万元,同比增长32.19%产品产销率达到100%(三)同比增长20.83%。
实现利税551万元。
(四)同比增长3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9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2040万元。
实现项目扩规和技改,为产品的换代升级创造了条件。
(五)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个:市制衣有限公司;市米业有限公司;服饰有限公司。
(六)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680万元。
增长180%其中制衣有限公司投资到位资金2300万元;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到位资金1500万元;水产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到位资金1000万元;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到位资金880万元;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到位资金1500万元;章华粮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到位资金4400万元;米业投资到位资金600万元;佳兴制衣投资到位资金1500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一)优化投资环境。
投资20万元,一是建立优质服务的工作平台。
为方便企业。
建立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国土、工商、财政、劳动、建设等便民窗口,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实行机关干部和单位包企驻点制,直接下到企业跟踪服务,及时为企业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企业好评。
为解决陶瓷、纺织和制衣电力增容的问题,采取电力部门支持,多方筹资450万元,安装变压器3台。
制定完善了镇关于加强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优化全镇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完善优质服务的管理机制。
把营造优良的环境与建立优质高效的管理机制结合起来。
加大重点整治力度的通告》等一系列文件。
此外,建立了全程跟踪服务责任制、重点项目联系制、首问责任制、一站式服务工作制,建立了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大力开展了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建立了对全镇10家重点工业企业包干联系的班子成员联系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的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