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角度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黄志远刘艳摘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为人们所认同,学界对如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如何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匹配却甚少研究。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方面的初步探索,为新平台上的教学管理创新提出新思考。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管理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储备、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放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地位。
它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习者看做个体而不是整体来对待,努力做到个体教育而不是群体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
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这种新的以学习者自我构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考验,如何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学界对如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崔彦、代中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徐希勤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等,但对教学管理匹配体系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试图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角度谈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以求抛砖引玉。
一、现有教学管理体系难以满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求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要紧跟市场需求,表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断求新求变,符合实践需要。
与之对应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开展,教学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围绕现行的教学模式开展,因此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以教师为主要管理对象。
无论专业建设还是课程改革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管理也主要围绕着服务教师教学需要来实施。
在这一思想主导下,有了许多专职负责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督导处以及服务教师科研的科研处等。
从它们的工作职责上看,主要负责对教学过程管理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开展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进修业务,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和教材、教法改革,协助建立教学共享资源库等。
这种管理直接、简便,却忽略了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
二是以规范为主要管理形式。
在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模式中,要求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传导到教学管理中也是如此。
无论是教学文件的格式和要求,还是教学计划与内容的审核,都注重其规范严谨性,对内容本身反而因专业性太强而流于形式。
教育部主持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考察的很重要一部分内容就是教学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性,评估学校是否达到设定的标准。
好处是能让后进知不足,赶超先进,缺点是过于追求规范而忽视创新及对未来发展的设计。
当然,教育部随后主持的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憾。
三是以管理人员为主要教学管理主体。
大家普遍认为,管理人员肩负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与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无关。
事实上,教学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所有工作都与教学紧密相关,缺乏各方支持配合的教学管理将成为无根之木,难以持久深入。
当前为了规范而设立的各类部门和职位,扩大了工作专门化的程度,有利于将具体工作做细做精,却也容易滋生部门主义和山头作风,制造许多工作壁垒,使得一些综合协调性的工作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更何况,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中,学习并不仅仅是教学的事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需要得到完善的服务,纯粹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显然难以满足新的需求。
由此,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现有教学管理体系必须予以更新,使其能够体现服务、保障和监管的价值。
二、站在新平台上的教学管理创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地位,要求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储备、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知识传递路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教师单向传输学生变成教师、知识和学生的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传统的教学管理只需要做好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的服务、管理以及教师知识水平的考核和提高工作,任务明确。
新的模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不但增加了知识的构建环节,还形成了知识传递的环路。
因此,笔者认为,新的管理体系应该定位于学习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体系,要实现从线性服务向环形服务的转变。
1、转变观念,更新顶层制度构架任何一所学校的灵魂都在于自上而下的办学理念。
要真正实现从“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全面升华,必须自上而下地更新观念,从校长至普通员工,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学习、理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实内涵,并搭建具备开放式接口的顶层管理制度。
制度的设计要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本,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能够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
在此基础上,从上往下逐步形成全新的、系统的次级管理制度。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制定和形成路径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参与者的诉求,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最终形成目标明确、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
2、创造条件,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在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要由教师掌控,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基本按照教师的计划和安排进行。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无法完全预知学生可能的问题,“计划外事件”将成为常态,原有教学环境受到挑战。
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需要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环境。
从教学管理部门来讲,要努力改变以往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建立动态弹性管理。
一方面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允许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甚至是每位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不再计较于教学方案和大纲的一致性,而应鼓励其多样性。
另一方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特长和爱好选择课程与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统一的期末考试,尝试用多种手段考核其实际学习效果。
3、解放思想,转变教师“以我为主”的观念以往的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不高,教师只要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就足可应付。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社会经历、思维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对教学进行创新性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要积极鼓励教师重新设计教学,转变“以我为主”的思想,从制度上给予此类创新的最大支持,从物质上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素质,从绩效考核上放宽标准,容忍实验,解放思想,为教师打破改革的思想顾虑。
4、加强引导,促使学生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必然要求学生在其中承担更大的个人责任,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若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意识,学习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就有可能造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失控。
目前的生源所受教育基本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已经习惯被动接受。
从当前可行的角度看,可以从加强学生自我责任感入手,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自我管理环境,使其学会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群体参与,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判,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目前的管理制度层面尚不允许学生试错,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将其失败的代价降至最低。
为此,原先的考核环节要做出重大改革,学生不应仅仅是被动的考核者,也可以为考核加入更多个性化因素。
5、搭建平台,推动学生自我规划职业生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构建离不开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参与,学习者最终要成为就业者才能体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中,企业单位更需要能够自我判断并有独立处理能力的学生。
因此,一个完整的学习管理体系要求在学生培养的出口环节,也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实习和自我择业的引导与实践。
不再是强行要求学生完成固定实习任务,而是完善与典型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形式的实训师资和实训条件,提供就业择业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择业,使学生能及早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
学校与企业都要跳出培养者和接收者的旧框架,更多地承担着后勤保障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管理体系才最终形成从进口到出口的环路,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
三、结语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当今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
我们要从改革提高的本意出发,积极研究在高职院校推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进而建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完善的一整套学习体系,为找到一条真正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发展路径而努力。
参考文献:1.陈艳莲、李柏楼,“对职教中建立‘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人教育》2004年第7期。
2.边建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谢子远、王新刚、徐祺娟,“高等教育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3期。
4.吴杏梅,“从现代教育功能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交通职业教育》2009年第4期。
5.崔彦、代中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6期。
6.杨君、周莉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在中国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中的体现”,《科教文汇》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