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该病多由浅表性胃炎缓慢发展而来, 因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增强和防御机制减弱所致,且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伴广泛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异型增生则癌变率更高。
但目前尚未发现西药对萎缩性胃炎有明确阻断作用,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逆转癌前病变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病因: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胃脘痛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七情内伤,致使脾胃虚弱,久病入络,形成气虚与络瘀, 胃络失却荣养而成; 其病机关键是虚与瘀, 虚主要是气虚和胃阴脾阳之虚, 瘀主要是胃络失荣,气血运行受阻, 所以表现在胃病的血瘀证也逐渐受到专家的重视。
瘀阻胃络可使胃黏膜血流不畅, 营养缺乏, 久而久之, 导致胃黏膜变薄, 腺体萎缩,继而发生肠化和不典型增生, 促使本病发生发展。
1.1一般因素: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1.2遗传因素,1.3金属接触: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
Polmer称之为排泄性胃炎。
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碲、铜及锌等对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1.4放射: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粘膜损伤甚至萎缩。
1.5缺铁性贫血: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Badanoch报道缺铁性贫血50例,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各占14%、46%及40%。
但是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
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
1.6生物性因: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等对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胃粘膜染色也证实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内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瑞金医院报道91例萎缩性胃炎病人,有24例(26.4%)合并慢性肝炎。
所以慢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肝病对胃的影响值得注意。
1.7体质因素: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
年龄愈大,胃粘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1.8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9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故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近年来发现少数胃窦胃炎患者有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它是细胞的特殊自身免疫抗体,属Ig G系。
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上也有重要意义。
1.10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 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
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胶囊:用胶囊装的药物,一般都是对食道和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颗粒,或口感不好、易于挥发、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气管的药。
这些药装入胶囊,既保护了药物药性不被破坏,也保护了消化器官和呼吸道。
去掉胶囊壳可能会造成药物流失、药物浪费、药效降低。
另外,有些药物需要在肠内溶解吸收,胶囊是一种保护,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
医药上指用特种成膜材料(如明胶、纤维素、多糖等)制成的囊状物,把内容物(如粉状、液体状各类药物等)或按剂量装入其中,便于吞服。
2.病理改变2.1.肉眼观:本病以胃粘膜萎缩变薄,粘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
2.2胃镜所见:胃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粘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见。
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
2.3 镜下病变特点为:2.3.1病变区胃粘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并可有囊性扩张;2.3.2固有膜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程长的病例可形成淋巴滤泡;2.3.3胃粘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2.3.4常出现腺上皮化生现象。
以肠上皮化(intestinal metaplasia)为常见。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
3.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4.治疗:针对气虚血瘀的主要病理机制,采取益气活血、温养脾胃的治疗原则,党参、黄精( 蒸)、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菟丝子、黄芪、白术补气健脾,砂仁健胃养阴生津、温补脾阳、活血化瘀行气。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黄芪、党参均有提高机体免疫力, 扩张末梢血管, 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多种作用, 还可促进造血功能, 促进蛋白质合成, 有利于胃黏膜细胞、腺体细胞再生; 当归含挥发油和维生素, 挥发油能扩张血管平滑肌, 促进血液循环。
现代医学认为, 血浆叶酸与炎症活动呈明显负相关, 它能诱导细胞凋亡, 并通过抑制鸟氨酸脱羧酶和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而减少异型增生的发生。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黄连黄芩泻热解毒能促进胃黏膜前列腺素E(PGE)生成,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等可调整胃肠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功能,增加胃黏膜保护因子;研究证实,黄连有较好的抑制Hp 的作用; 黄芪白术丹参具有补气活血生肌的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当归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可通过对自由基的清除而发挥抗炎与抗损伤作用; 五灵脂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胃泌素释放,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对胃黏膜损害调节黏膜供血,为一种新胃黏膜防御因素增强药。
太子参、麦冬、怀山药、白茯苓大补元气、健脾益胃、滋养胃阴为主药;柴胡、白芍、佛手、香附、枳壳疏肝解郁、理脾和胃、调畅气机,当归、丹参、延胡索养血活血、通络止痛,蒲公英、黄连苦寒健胃、清热燥湿,共为辅药; 焦山楂、炒麦芽消积和胃为佐药;炙甘草、大枣助主药补益脾胃并调和药性。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丽珠得乐为胃黏膜保护剂,可促进黏膜再生,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灭作用;维酶素片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药,具有促进黏膜再生作用有临床报道显示,维生素B12缺乏, 尤其是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T NF 过度表达EGF 的表达减少, CAG 患病率明显增高;外源性给予维生素B12可导致EGF 的分泌增多来保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TNF 的分泌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对CAG 产生治疗作用。
蒲公英、黄连对幽门螺杆菌( Hp) 具有高度抑菌作用, 可有效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
通过对黄芪提取物( AME )对人的外周血免疫细胞( PB I C )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发现AME能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提高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外周血黏附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促进外周血B细胞产生Ig G。
女贞子提取液可使人淋巴细胞EaRFC ( E a花环恢复)百分率增高, 可促进T 细胞对低剂量植物血凝素( PHA ) 的应答;女贞子水提取液在体外实验能明显增强PHA、刀豆球蛋白( C onA) 和美商陆有丝分裂原( PWM ) 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
女贞子还有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的作用, 并能使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增多。
女贞子多糖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时也增强小鼠淋巴瘤细胞Y AC - 1诱导NK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党参益气养血、健脾生津,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共为君药;山药、黄精、白术、陈皮益气养阴健脾为臣药; 玄参滋阴清热、干姜温中散寒, 二者寒热并用, 调理中焦,菟丝子补阳、乌梅生津、山楂消食和胃, 共为佐使药用以上十一味药材共奏扶正固体,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之效。
临床药理研究证实: 党参调节免疫, 修复胃粘膜;白术抗幽门螺杆菌,抑制胆汁返流;山楂双向调节胃酸分泌等。
一般认为,CAG初病在气,久病及血,血热则妄行,血寒则血凝,胃失和降,胃体受伤,瘀血凝滞,疼痛不止,即所谓“久病入络”。
因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是治疗CAG的一个重要法则。
疏肝健脾,佛手、川楝子、郁金、五灵脂,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木香、砂仁、理气散寒止痛,健胃消食之内金、神曲、玉片,以消积导滞,开胃运脾,久病多瘀故加五灵脂、牡蛎,化瘀散结。
全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效,临床用于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肝瘀血虚脾失健运而引起的胁痛,脘腹胀满痛等症。
党参、麦冬、五味子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作用, 能明显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 且对胃粘膜腺体萎缩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是治疗本病较好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00 , 20( 3) : 199.[ 2] 周建中, 陈泽民, 危北海.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 [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 5 ) : 64 -65.[ 3] 牟方宏, 胡伏莲, 杨桂彬. 温胃舒、养胃舒预防幽门螺杆菌培养上清液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 15( 13 ) :1505-1509 .[ 4] 胡霞, 林品言, 刘学文, 等. 4种治疗胃炎中成药中铁、锰的形态分析[ J]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 21 ( 3) : 65 -67 .[5] 贾道全, 武卫国. 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 J] . 中华消化杂志, 2002 , 22 ( 10) : 634-635[6] 杨佳琦, 姚水明, 王佩芳. 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J] .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0 , 12 ( 1) : 37-38 .[7]姒健敏,吴加国,曹倩,等.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及致萎缩因素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2):75.[8]邓嘉元,李运曼,鲁林琳.苦杏仁甙对大鼠慢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45.[9]杨桦,王顺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47例[J].新中医,2001,33(9):41.[10]胡玉兰,张忠义,林敬明.中药砂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5,28(1):72.[11]胡伟,王红,程丽,等.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胃肠病学,2006,11(6):365.[12]吴艳玲,朴惠善.蒲公英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8):519[ 13]中国上海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 年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J] . 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 2007, 12( 1) :55.[ 14]张玲霞, 张沥.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与萎缩性胃炎[ 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 5) : 581.[ 15]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81.[ 16] Perachi M, Bamonti Gatena F, Fomati F, et al. H uman co -balamin deficiency: alterat ions in ser um tumour necro sisf acto ralpha and epidermal g row th fact or [ J ] . Eur JH aemato l, 2001, 67( 2) : 123- 127.[1 7]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 ( 2 ) :172 -174.[ 18] 张万岱,陈治水, 危北海.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2) : 172.[ 19] 娄莹莹, 史纯纯,李佃贵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 J]. 新中医, 2009 , 41( 1): 8 .[ 20] 王彦刚,李佃贵. 基于浊毒学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疗效观察[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 24( 3) : 353 .总字数:3411中南大学信息检索文献综述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作者:付翠翠院系:护理学院专业班级:护理学1001班学号:2402100109日期:2011年12月24日。